北京大栅栏商业街上的老字号店铺

标签:
大栅栏商业街内联升瑞蚨祥鸿记同仁堂张一元 |
分类: 旅游 |
北京前门大街的大栅栏商业街,过去曾是一条繁华的商业大街,商号密集、交通便利,有着古都北京商业中独特的人文环境,这里孕育独特的商业和民俗文化,也是老北京平民的娱乐中心。现在大栅栏除老字号北京丝绸商店、瑞蚨祥绸布店、内联升鞋店、六必居酱菜店、荣宝斋文房四宝还徐徐透出百年的光泽之外,同仁堂、张一元茶庄、长春堂、月盛斋熟肉店都已经门庭更新了,由于北京整体商业环境的提升,零售业的重心早已不在前门地区,大栅栏的商业地位也日趋衰落,北京人逛大栅栏的越来越少了。这些屹立在大栅栏商业街的老字号也早已门庭冷落,只有那古老的牌匾还显示着这里曾经的辉煌,而里面的商品已不那么吸引北京人的光顾。
漫步在这条古老的大街,看着装修一新的门面及还尚存的老门面,感叹逝去的老北京文化民俗、老北京的风土人情、老北京的商业一条街。现在的老店里面已然装饰一新,那就重温一下老字号的来历。记住它们曾经的辉煌。京城的老字号是我们的国粹,它们虽历经百年沧桑,却凭借着自己多年来积累的良好信誉和服务质量,始终在商场上立于不败之地。
“内联升”始建于公元
1853年(清咸丰三年),创始人赵廷--武清县人。他早年在京城一家制鞋作坊学做鞋,由于悟性极高,很快便学得一身好手艺。在积累了丰富的客户人脉和一定的管理经验后,赵廷决定自立门户。创办内联升靴鞋店。“内”-指大内宫廷;
“联升”-示意顾客穿上此店制作的朝靴,可以在宫廷官运亨通,连升三级。过去老北京人有句口头禅:头顶马聚源,脚踩内联升,身穿八大祥,腰缠四大恒。意思是说穿上内联升做的鞋,是一种特殊身份的象征。老话儿说:“爷不爷先看鞋。”北京人出门在外,没双好鞋那可不成。脚底有了劲儿,脸面上才有光。老北京的好鞋上哪儿买去?内联升啊。老年间那阵子,洋车夫穿的是内联升做的靸鞋,朝廷文武大员穿的是内联升做的朝靴,就连那清朝末代皇帝登基坐殿,穿的也是内联升做的龙靴。如今,服务对象变成了普通百姓,但“以诚相待、童叟无欺”的经营理念却保持至今。
北京老字号“瑞蚨祥鸿记”丝绸店位于北京前门大栅栏街33号,因为年代久远,经过拆改,目前只保留门脸。据说“瑞蚨祥”和“瑞蚨祥鸿记”在历史上是一家子,这个"瑞蚨祥鸿记”的老排匾,应是属于“瑞蚨祥”的,现在里面的店已不是“瑞蚨祥鸿记”了,只剩下作为文物的这块石刻牌匾依然还保留在门上。
大栅栏食品商场
北京同仁堂是全国中药行业著名的老字号。创建于1669年(清康熙八年),自1723年开始供奉御药,历经八代皇帝188年。在300多年的风雨历程中,历代同仁堂人始终恪守"炮制虽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虽贵必不敢减物力"的古训,树立"修合无人见,存心有天知"的自律意识,造就了制药过程中兢兢小心、精益求精的严细精神,其产品以"配方独特、选料上乘、工艺精湛、疗效显著"而享誉海内外,产品行销40多个国家和地区。
著名茶庄品牌,奉行"诚信为本"的经营理念。创始人张昌翼,安徽省歙县定潭村人。1900年在花市开办了第一家店,取名"张玉元","玉"在古汉语里也有茶的意思,"元"在汉语里是第一的意思。1906年在前门大栅栏观音寺开设了第二家店,取名"张一元",有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1908年在前门大栅栏街开设了第三家店,同样取名"张一元",为区别前一个店,该店亦称"张一元文记"茶庄。北京张一元茶叶有限责任公司的前身张一元茶庄是京城著名的老字号,始建于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已有百余年的历史。店名取自“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意。张一元被认定为“中华老字号”、“中国茶叶第一品牌”,张一元商标被认定为“中国驰名商标”,张一元茉莉花茶窨制技艺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张一元经营理念为:诚信为本,追求品质,弘扬国饮,服务社会,厚德兴茶,健康大众,铸造中国茶叶第一品牌!
大栅栏第一百货商场
天福茗茶
同升和鞋店始建于1902年,以生产鞋类产品和帽子而闻名。清光绪二十八年(1902)在天津估衣街开业,以经营帽子和千层底布鞋为主。店名出自清大臣铁良赠给店主的一副对联,为祝贺同升和开业铁良亲笔题写了"同心偕力功成和,升功冠戴财源多"的对联,巧妙的把同升和三字融于对联之中。“同升和”寓意为"同心协力,和气生财"。同升和第一任掌柜莫荫轩,最初是一家生产千层底布鞋和帽子的作坊。"同升和"店面虽然不大,但那高悬的黑漆金字"同升和"大牌匾,却经历了百年沧桑。
它的总店在王府井大街大甜水井胡同6号,门前有一组铜雕景观,几个笑容可掬的顽童在天真地试穿一双大皮鞋,常常引来游人围观摄影留念。橱窗里展示着为毛泽东、周恩来等定做的皮鞋。还有一双一米长做工精致的三接头皮鞋,那是"同升和"用传统手工工艺制作的曾经轰动京城的"世纪鞋"。1990年第十一届亚洲运动会专用的3000双高级体育官员鞋,全部由同升和鞋厂生产。大栅栏商业街上是他的分店。
百年经典 同升共和。
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有限责任公司,位于北京市宣武区前门大栅栏街5号,始建于1893年,1900年被焚后重建,二层砖造,木屋架,店前有洋式铁皮顶罩棚,立面壁柱装饰,两边为半圆看面墙,墙上雕花鸟图案,现保存完好,已列为北京市市级文物保护单位
北京前门附近的大栅栏街5号,是一座巴洛克建筑风格的商店,每日门庭若市,吸引着八方来客。这就是名贯京城的中华老字号瑞蚨祥绸布店。百年来,这座老建筑容颜未改,见证着大栅栏街的风雨兴衰,成为这条街上惟一一座保存着原貌的老建筑。瑞蚨祥全国连锁商店建于1893年,由山东章丘以卖“寨子布”起家的孟氏家族出资开设,其中北京大栅栏的瑞蚨祥是最大的一家,号称京城“八大祥”之首。由于该店当时生意十分兴隆,于是又分别在1903年、1906年、1911年和1918年在大栅栏街先后开办了“东鸿记”、“西鸿记茶庄”、“鸿记皮货店”、“鸿记绸布店”四处新店,几乎占了大栅栏半条街。经过多年的风雨变换,当年的盛景不再。老店由北京瑞蚨祥绸布店有限责任公司继承经营。(旧时北京著名的“八大祥”,现仅存瑞蚨祥一家老字商号。)
步瀛斋鞋店地处北京古老的大栅栏商业街,相传始创清咸丰八年,即一八五八年,由在朝任官的李姓人士所建。前店后厂,以制做布鞋为主,服务对象主要是当朝官员和上流社会的达官显贵族。由于年代久远,现在已无法考试"步瀛斋"这一字号的来历,但单从字面上即可发现其创始人希望"生意兴隆通四海"的气魄和浓厚的书香气息。步瀛斋以"敬业乐群,诚信待客"为宗旨,以货真价实为本。所有产品做工精细、用料考究、工艺独特、实用耐穿;吕种款式,花色品种齐全。制做布鞋的材料,从制袼褙的白布,纳底的麻绳、配帮、绷楦、烘干等道道工序层层把关,一丝不苟。"千层底"布鞋是步瀛斋的传统产品。不仅用料上乘,且做工精细,鞋底用人工一针一针的纳,每平方寸要纳80-100针,要横平竖直。这样加工出来的"千层底"不走样、不变形。穿着吸汗、柔软、舒适,深受消费者的青睐。步瀛斋更以鞋底、面料齐全,式样花色繁多而著称,近年来又研制出羊皮面硫化胶软底皮便鞋,其鞋底轻软富有弹性,有皮鞋挺阔,潇洒的特点,不但穿着舒适,而且有保健不生脚病的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
马聚源帽店坐落在北京前门外大栅栏商业街上。是一家久负盛名的中华老字号。它始建于(清)嘉庆二十二年(1817年)至今已有185年的历史,在清末民初时北京城曾流传着一个顺口溜"头戴马聚源、身穿八大祥"。用以向别人炫富,可见马聚源的帽子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了。它生产的帽子,因用料讲究,做工精细、货真价实、品种齐全、花色繁多而著称于世。
"祥义号绸缎店"创始于清光绪二十二年
(公元1896年),由当时浙江杭州著名丝绸商贾世家冯氏家族传人冯保义联合慈禧太后手下太监总管"小德张"(本名张祥斋)共同创办,迄今逾百年历史。"祥义"二字,取自创办人张祥斋的"祥"字与冯保义的"义"字,寓意"天降祥瑞"、"恪守信义"。
祥义号以丝绸制衣起家,因创办人身份显赫,制衣业务深入清朝内宫。慈禧太后的寿服、宫内自用的宫服和戏服、大臣们的朝服皆经此而做,因做工精美,质量上乘,口口相传,继而京城的达官显贵都汇聚到此定做服装。
在为内宫制衣过程中,因"小德张"从中牵线说项,慈禧遂同意由宫内绸缎贡品折合银两当作加工宫服的费用。由此,祥义号开始对外经营宫内的贡品绸缎,把皇室的丝绸用品引入民间,广受欢迎。清末民初,祥义号一跃成为北京绸布业"八大祥"之一。
六必居酱园坐落在前门粮食店街三号,其门面房子是中国古式的木结构建筑,六必居酱园始于明朝嘉靖九年(公元1530年)。是京城历史最悠久最负盛名的老字号之一。挂在六必居店内的金字大匾,相传是明朝大学士严嵩题写。六必居原是山西临汾西杜村人赵存仁、赵存义、赵存礼兄弟开办的小店铺,专卖柴米油盐。俗话说:"开门七件事:柴、米、油、盐、酱、醋、茶。"这七件是人们日常生活必不可少的。赵氏兄弟的小店铺,因为不卖茶,就起名六必居。
六必居店堂里悬挂的"六必居"金字大匾,出自明朝首辅严嵩之手。此匾虽数遭劫难,仍保存完好,现已成为稀世珍品。六必居的涵义是:黍稻必齐,曲蘖必实,湛之必洁,陶瓷必良,火候必得,水泉必香。"六必"在生产操作工艺上可以解释为:用料必须上等,下料必须如实,制作过程必须清洁,火候必须掌握适当,设备必须优良,泉水必须纯香。
(主楼正在装修)
北京谦祥益丝绸有限公司(北京丝绸商店),是驰名中外的八大祥之首的百年老号。始建于清朝道光年间(公元1840年)。位于北京前门外大街,从前门往南不远,路西的门脸,路西朝东。它的前身是“恒祥”布店,老板是孟毓溪,店址在山东的周村,后来其子接手,对原来的伙计董连元委以重任,并将恒祥染坊更名为谦祥益,还在北京开设了谦祥益绸布店,由于经营有方,北京谦祥益创建后,生意极为红火,先后于前门外鲜鱼口建“谦祥益南号”,1882年于前门外珠宝市建“益和祥”,1902年于北京钟鼓楼建“谦祥益北”号,并以北京谦祥益为总店,在全国开设分号。八国联军入侵北京后,前门谦祥益老号被烧毁,1909年前门外廊坊头条重建谦祥益老号。到清末民初,谦祥益的发展到了鼎盛时期。
目前是全国规模最大,经营品种最全的丝绸专营店。经营的丝绸面料、丝绸服装及工艺品上万种,高、中、低档一应俱全,既有深受我国人民和世界各国友人喜爱的各种真丝绫、罗、绸、缎、纱、绢、绉、纺等大类品种,又有个少数民族同胞喜爱的各种专用绸缎,如各种裤缎、裤锦、金边绸、龙缎、织锦缎、花素软缎等等。
北京谦祥益店址也被列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2006年三月,政府贴出布告,为改造前门大街,将要在这里进行拆迁重建。
量身定制
在前门步行街上的内联升店。
在前门步行街上的稻香村店
北京稻香村始建于1895年(清光绪21年),位于前门外观音寺,南店北开,前店后厂,很有特色,(时称"稻香村南货店"),是京城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第一家,1926年被迫关张,1984 年年初复业,至今有30多家直营店和100多家加盟店、一个食品配送中心、一个14万平方米的中心工厂和一个4万平方米的原料加工基地的规模,生产中西糕点、熟食制品、速冻食品、休闲小食品等十二个系列的400多个品种,年销售收入达40亿元。
北京稻香村是北京第一家生产经营南味食品的厂家,深受北京社会各界人士的喜爱。在鲁迅先生寓居北京的时候,便经常前往购物,并记载在《鲁迅日记》中达10余次。
北京稻香村开创的京城南味食品派系代代相传,绵延不断,持续至今。在1984年,延续百年的稻香村传承人刘振英先生,成立了北京稻香村公司,并于1994年组建成立北京稻香村食品集团。至2005年,企业正式更名为北京稻香村食品有限责任公司。
天福号始创于清乾隆三年(即公元1738年)的,创始人是清乾隆年间的山东掖县人刘凤翔,近二百七十年来,天福号生产的“酱肘子”一直以其“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皮不回性、浓香醇厚”等特点而享誉京城,2008年天福号酱肘子制作技艺纳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前门大街上的有轨电车--铛铛车
逛完了大栅栏商业街,看了多个北京老字号门店,它们各领风骚近百年,但在现代化、数字化及电商充斥下的今天,都将面临着的新问题,就是怎样重振老字号的辉煌。新的前门商业区,就快建成,不知竣工后,是否能拉回人心,让北京人再逛老街老店。
北京胡同是久远历史的产物,它反映了北京历史的面貌。
细水长流胡同情,寻找老北京的记忆。(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