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傅山的“四宁四毋”
卜一克
傅山在《作字示儿孙》诗附言中提出了著名的“四宁四毋”说,即“宁拙毋巧,宁丑毋媚,宁支离毋轻滑,宁直率毋安排”,最为人们所熟悉,当代书法研究者也对其中所揭示的美学意义研究甚夥。但是对于傅山此说的渊源,却鲜有提及。其实,“四宁四毋”这样的句式及美学思想并非傅山最早提出,宋陈师道(1053-1102,字履常,又字无己)《后山诗话》中即有:
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诗文皆然。
这是笔者所知最早提出“四宁四毋”这种句式及文艺思想的。胡仔(?-1170)《苕溪渔隐丛话后集》所引吴曾《能改斋漫录》也录有陈师道这段文字,可见当时影响之一斑:
韩子苍言:“作语不可太熟,亦须令生。近人论文,一味忌语生,往往不佳。东坡作聚远楼诗,本合用‘青江绿水’对‘野草闲花’,以此太熟,故易以‘云山烟水’,此深知诗病者。”予然后知陈无己所谓“宁拙毋巧,宁朴毋华,宁粗毋弱,宁僻毋俗”之语为可信[1]。
又朱熹(1130-1200)《朱子语类》卷第十“读书法上”云:
读书,须是遍布周满。某尝以为宁详毋略,宁下毋高,宁拙毋巧,宁近毋远。[2]
从陈师道、朱熹到傅山,于各自所论诗文、读书、书法中都提出了“四宁四毋”的观点,虽然内容有所不同,但从中也可见先后之流传与借鉴。而其中“宁拙毋巧”又为三家所共有,因此,我们在研究傅山的“四宁四毋”时,对于其渊源,即陈、朱两家之说,似乎也不能完全忽略——如果不明其渊源,而仅从字义上作种种解释,对其意义的阐发难免会有所局限,难以深入。
注释:
[1]
吴曾《能改斋漫录》“逸文”,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第552页。
按此条为胡仔所引,而不见于今本《能改斋漫录》,上海古籍本补逸附于后。
[2] 朱熹《朱子语类》,中华书局,1986年,第165页。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