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国外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MDB)观众评分 7.5
我对这部电影的评级: 
《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1981):根据二十年代两个青年短跑选手——伊利克•里达尔(Eric
Liddell)和哈罗德•亚伯拉罕( Harold
M.Abrahams)为参加1924年在巴黎举行德奥林匹克运动会而刻苦锻炼、终于取得冠军的真实故事编写而成。故事发生在1919年。英国贵族化的剑桥大学凯阿斯学院考进了一位犹太学生亚伯拉罕。这位青年深受种族偏见之苦,一心想成为赢得奥运会百米赛金牌得第一个犹太人,以此来对抗种族偏见,为同胞争光。苏格兰高地也有一个决心夺取奥运会百米金牌得青年里达尔。他父亲是传教士,本人是个虔诚的教徒。他认为,运动员应具备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这和基督的教义是一致的,既然天赐他一双快腿,就是要他为上帝争光。
1920年,苏格兰和法国举行田径比赛,里达尔代表苏格兰参加,正当竞争激烈的时候,里达尔忽然摔倒,但他毫不气馁,急起直追,终于抢先到达了终点。亚伯拉罕在看台上目睹这场意志创造奇迹的比赛,十分激动。他热切地请求意大利职业教练穆萨比尼指导他练习。穆萨比尼没有答应。一九二三年,伦敦举行全国性运动会,里达尔和亚伯拉罕在跑道上相会。里达尔获得冠军,亚伯拉罕落后了两码。他的女友、歌剧演员西比尔安慰他下次定能超过里达尔,但亚伯拉罕痛苦地说,他的速度似乎已达到了极限,再也无法提高了。在场的意大利教练看到在这个失败者身上有一种渴望拼搏的精神,决定助他一臂之力,便对他说:“那两码包在我身上。”
穆萨比尼教练针对亚伯拉罕训练不足的弱点,指导他从基本动作开始系统地进行训练。失去自信的亚伯拉罕渐渐恢复了信心。1924年,第8届奥运会在巴黎举行。英国队起程赴法时,里达尔才知道百米预赛将在星期天举行。按基督教规定,星期天是安息日,不得工作。他考虑再三,最后决定遵守教义,退出比赛。各国健儿云集巴黎,英国王子威尔斯亲王赴巴黎督战。然而最有希望获胜得百米选手里达尔却临时放弃了比赛,领队恳切得要求他为国王的荣誉参加比赛。里达尔只回答:“国家、国王也都是上帝所造。”正在双方相持不下之际,英国队四百米选手林赛勋爵主动把自己参加四百米赛的权利让给了里达尔,因为那场比赛不在安息日举行。里达尔在最短时间内刻苦锻炼耐力。比赛时,里达尔不仅夺得四百米赛冠军,而且打破了这个项目的世界纪录。观众向他欢呼,同伴把他抬在肩上。里达尔高举起紧握的双手,向无私地成全了他的林赛勋爵致敬。参加短跑的亚伯拉罕虽然没有遭遇上里达尔,但和他角逐的对手全是美国短跑名将。不过亚伯拉罕这时已经领悟到,面前的障碍不是对手,而是自己的信心不足。他克服了这个心理障碍,信心百倍地参加了百米决赛,终于夺得了冠军。
电影《烈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 1981年获7项奥斯卡提名, 最后获4项奥斯卡奖(最佳影片,
最佳写作(电影剧本), 最佳音乐(原创), 最佳服装设计)。



1924年第8届奥运会开幕典礼 (Theopening ceremony
and several sporting events
took place in the Olympic Stadium
of Colombes which had a capacity of 45,000 in 1924.)
电影《烈火战车》主题曲
真实的故事:
哈罗德•阿伯拉罕斯 (Harold
Abrahams):作为一个犹太人,哈罗德•阿伯拉罕斯一直觉得自己是一个出色的、有天赋的、有未来的年轻人,他一直想要超过自己的两个哥哥,他们在英国都是很有名的运动员。其中的一个还作为跳远运动员代表英国参加过1906年和1912年的奥运会,这成了他这个弟弟的最强烈的成功动力。1920年,他也参加了安特卫普奥运会,但在100米跑和200米跑比赛中都没有通过资格赛,这样的经历当然不会被阿伯拉罕斯看成是一件可以值得炫耀的事情。

哈罗德•阿伯拉罕斯 (Harold Abrahams) (1899 -
1978)
到了1924年,他找到了一个好教练——萨姆•穆萨比尼,这个教练曾经成功地指导过沃尔克,他在1908年的奥运会上赢得短跑冠军。从穆萨比尼那里,他得到了一种非常特殊的训练方式,强调步幅和步数。
每一次训练的时候,教练都为阿伯拉罕斯做一些小纸片,放在跑道上,这些纸片之间的距离,就是他应该跑的步幅的距离,当通过这些纸片时,他应该正好可以俯身把他们拣进来——如果捡不起来,就说明跑错了。

阿伯拉罕斯 (July 1923: Harold Abrahams
winning the 220 yards
at the Oxford &
Cambridge v Yale & Harvard athletic meeting at
Wembley, London)
他还有一样神秘的东西,就是永远都会随身带着一条绳子。这条绳子的长度正是他正确的步幅的长度,每一次比赛时,他都要用这个绳子丈量距离,然后做好记号,那是他跑出去的第一步的落脚之地。

阿伯拉罕斯还是个跳远好手,在奥运会前不久,他创造了7.38米的英国纪录,这个纪录一直被保持到了1956年,长达22年。因此他入选了英国队,准备参加1924年巴黎奥运会100米跑、200米跑和跳远比赛。
可就在奥运会前不久,伦敦的一家报纸上出现了一篇文章,批评当局把阿伯拉罕斯选入跳远的国家队,说这是一个错误。但是没人知道,这篇文章其实是阿伯拉罕斯自己写的,因为他不喜欢跳远,而且觉得参加这么多的项目太累了。
面对强大的美国对手,阿伯拉罕斯在奥运会男子100米预赛和半决赛中,两次跑出了达到奥运会纪录的好成绩,这时他第一次感觉到,自己有可能获得这枚奥运会金牌。也正是在这一时刻,他第一次感觉到了来自内心的压力。
半决赛距离决赛只有不到四个小时,准确地说,是3小时45分钟。他自己感觉“像一个被判了死刑的人在等待着走上断头台”。
7月7日7点05分,当他最后走上起跑线的时候,他想起了教练最后对他交待的话:“只想两件事,一个是发令枪,一个是步幅。如果你想不起这两件事了,那就只管跑,直到超过其他的人!”

英国王子威尔斯亲王赴巴黎督战
比赛时,在前40米到50米的距离里大家还在竞争,但再到后来,就只看阿伯拉罕斯一个人的表演了,最后他以差不多两米的距离赢得了胜利。

阿伯拉罕斯赢得了金牌(Harold Abrahams (left) won
gold in the 100m in Paris 1924,
beating the American Jackson
Scholz with a time of 10.6 seconds)
以后,他再也没有如此美妙的跑步与胜利了,第二年,他甚至因为在跳远比赛中受伤而永久地退役了。后来他成了一位非常出色的电台评论员和报纸专栏作家。
阿伯拉罕斯把自己的奥运金牌镶嵌在一个漂亮的底座上,并请其他五位参赛者签名,然后把签名刻在了底座上。他一直把这件珍贵的纪念品保存在自己的汽车里,但有一次这个金牌和底座一起被偷了,以后就再也没有被发现。
获得这场比赛铜牌的是新西兰选手阿瑟•伯瑞特,伯瑞特一直是一个非常出色的短跑运动员。虽然他很早就失去了父母,但还是靠出色的学习赢得了奖学金,从新西兰到英国学习医学。在牛津大学,他曾经保持了很长时间100米、200米和跨栏的学校纪录。可是,当他到了巴黎以后,不知道为什么他却失去了所有的信心,一直到开赛前,他还觉得自己一场预赛都不会赢。就在这段时间里,阿伯拉罕斯给了他很大的鼓励,从此以后他们成了一生的好朋友。
伯瑞特奥运会以后的生活可谓是多姿多彩。大学毕业以后,他先后给英国的查尔斯王子、乔治四世、伊丽莎白二世当御医,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以后,他在法国参加战地救护一直到敦克尔刻大撤退,然后又到埃及服役,盟军开始反攻时,他又参加了诺曼底登陆的D日战役。二战以后,他还当过五年新西兰总督。
当然,他也没有离开过体育,1928年,他又一次作为新西兰队的队长参加了阿姆斯特丹奥运会,1936年是柏林奥运会新西兰代表团的团长。后来他还多年担任国际奥委会委员。
从1924年起,伯瑞克就和阿伯拉罕斯一直保持着一个固定的约会——每年的7月7日晚7点——1924年100米决赛开始的那个时刻,准时带着各自的妻子一起共进晚餐,这样的约会一直保持到1978年阿伯拉罕斯去世。
后来,根据阿伯拉罕斯的故事,英国拍摄了一部唯一的奥运会题材的电影《火的战车》。
伊利克•亨利•里达尔(Eric
Henry
Liddell)于1902年1月16日出生于中国的天津,是英国伦敦差会传教士詹姆士•丹露帕•里达尔牧师(Rev
& Mrs ames Dunlop
Liddell)的第二个儿子,当时他和他的妻子正在中国宣教。
伊利克•里达尔 (Eric Liddell) (1902 - 1945)
从1908年至1920年间,伊利克•里达尔(Eric
Henry
Liddell)受教于布雷克西斯(Blackheath)的传教士子女学校。该校于一九一二年迁到莫亭汉姆,并改名为伊尔撒姆学院(Eltham
College)。当伊利克和他的哥哥罗伯特被寄宿在学校时,他的父母则带着他的妹妹珍妮重新回到中国宣教。有二次或是三次,他们的父母带着伊利克的妹妹及新出生的小弟弟欧内斯特回家休假,一家人才能聚在一起,主要待在爱丁堡。

1920年,伊利克和家人在爱丁堡
1920年,伊利克步其兄罗伯特的后尘,进入爱丁堡大学深造,攻读科学学士学位,并在1924年参加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后毕业。

伊利克 (Eric Liddell)
田径运动和橄榄球占据了伊利克大学生活的大部分。他在100码及220码短跑项目中代表爱丁堡大学、后来代表苏格兰出征;也为爱丁堡大学打橄榄球。他和另一位好手葛瑞西(A.L.Gracie)在1922年苏格兰国际橄榄球大赛中,赛了七场,只输了一场(参见《火战车──飞跃的苏格兰人》第一章)。
当田径和橄榄球不能兼顾时,他选择了田径,目标是巴黎奥林匹克运动会100米金牌。在奥运会上,当他得知100米的预赛要在礼拜天举行时,毅然地放弃了该项目,因他认为礼拜天是敬拜上帝的日子,不应当去参加比赛。后来,他参加了原本没有准备参加的400米项目并获得冠军。他还获得了200米铜牌。

(1924: Scottish athlete Eric Liddell
winning the 440 yards race at the Amateur Athletics Association
championships. Eric Liddell, known as the 'Flying Scotsman' went to
the Paris Olympics in 1924 as the favorite to win the 100 meters
race but refused to run because he felt that running on a Sunday
conflicted with his Christian beliefs. He won a bronze medal in the
200 meters event instead and then ran the 400 meter race despite
having little experience at the distance. He not only won the gold
medal but broke the world record by completing the race in 47.6
seconds, an achievement which is celebrated in the 1981 film
'Chariots of Fire'. Liddell gained two degrees, one in science and
the other in divinity, before leaving Britain to work as a Scottish
Congregational Church missionary in China as his parents had before
him. )
参加完奥运会并从大学毕业之后,他以传教士的身份回到了中国北方,先在天津、后在晓张(Siaochang)事奉,从1925年到1943年。在他第一次休假(1932年)期间,他被正式按立为牧师,回中国后,于1934年在天津与加拿大传教士之女叫佛罗伦斯•米肯西(Florence
Mackenzie)结婚,有三个女儿:特利西亚(Patricia),席瑟儿(Heather),玛琳(Maureen),她们现在都居住在加拿大。

抗日战争期间,通过中日交战的前线。大约摄于1938年的冀鲁豫边区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生活在中国危机四伏,而当伊利克于1937年被派到晓张(Siaochang)与他的哥哥罗伯特一起工作时,情况更是险恶──他需要穿越日军的封锁线。
到了1941年,由于巨大的危险,英国政府劝告侨民撤离。伊利克的已经有身孕的妻子带着两个孩子回到加拿大,而伊利克本人却留在天津,直到1943年被日本占领军拘留并被押送到山东潍坊集中营。1945年2月21日因病死于集中营。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