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在故乡常听到地鵏叫,在我的记忆里那叫声象牛,长长的,有点儿闷。 地鵏叫的时候正是夏天,地里的庄稼很高很密,高高的玉米遮挡住了一切,地鵏那长长的有点闷的叫声就从那一望无际的玉米地里传出来。在我看来,在村外那一大片青纱帐里,仿佛隐藏着许多秘密。怀着好奇,我常常在炎热的中午,一个人循了那神秘的声音去寻找。满地的玉米又高又密,“呜---”,地鵏那沉闷的叫声一声又一声地在我的前面响起,听起来很近仿佛又很远。听着仿佛就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但直到穷尽了大块的玉米地,地鵏还是不见踪影。一次又一次的寻找都没有找到,地鵏在我的心中愈加神秘。后来大人知道了,便对我说:“傻孩子,地鵏是在地下行走的,你在地上找,怎么能找得到呢?”难道地鵏真的是在地底下行走的吗?就象《封神榜》里的土行孙?听了大人的话,我更感到地鵏神秘了。一听到地鵏叫,我就坐不住了,从家里走出来,独自站在村头那棵老榆树下发呆,我想,地鵏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在儿时的心灵里,地鵏一直是个不解之迷。直到过了三十多年,一次,北京郊区一位农民捉到一只大鸟,因为不认识是什么鸟而请教了专家,专家看了说是地鵏。报上登了照片,我看了以后才知道:原来地鵏是一种大鸟。就这样,报纸揭开了埋藏在我心中三十多年之久的地鵏之迷。
我翻开《现代汉语辞典》,关于大鸨一栏是这样说的:大鸨,属鸟类之一种。高约三、四尺,背部有黄褐色和黑色的斑纹,腹部灰白色,不善于飞而善于行走。吃谷类和昆虫,也叫地鵏。
我想:我长久地不了解地鵏,也许是因为这种鸟在地球上越来越少的缘故。
树信,你好!
读了你的短文《地鵏》,就像咬了一口刚刚从农村瓜地里摘下的一个香瓜,清香清香的,脆甜新鲜,还带着润润的泥土的气息。短短的五六百字的小文既勾勒出朴素的乡村画面,又描画了身在乡村的小孩子懵懂无知而又渴求知识的心态,围绕着“地鵏是个啥?”这个萦绕在脑子里的大大的问号层层铺叙了一探地鵏究竟的事件。“一听到地鵏叫,我就坐不住了,从家里走出来,独自站在村头那棵老榆树下发呆,我想,地鵏到底在什么地方呢?”这样的描写太传神啦!那个站在村头老榆树下发呆的孩子是多么鲜活可爱啊!
最后点题一箭中的,是报纸解开了“地鵏是个啥?”这个埋藏心中三十年之久的谜底,再加以《汉语词典》的解读,地鵏真相大白。只有读书看报才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读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另外,结尾处写道:“我长久地不了解地鵏,也许是因为这种鸟在地球上越来越少的缘故。”
向世人说明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突出了小文的思想性。
哈,我的心得都快赶上你的短文啦!啰嗦一句,“我就坐不住了,从家里走出来...”把“走”改为“跑”更能凸显小孩子的活泼好动的形象,一字之差,对否?
希望以后多沟通,多联系,多交流。
____ 老燕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