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些地方热衷卖公用事业赚钱

标签:
财经城市公用事业特许经营杂谈 |
分类: 公用事业 |
市政公用事业包括城市供水、集中供热、垃圾处理、市政道桥、公共交通、园林绿化、污水处理、管道燃气八个方面的设施建设。专家指出,现阶段我国不少地方政府正由卖地赚钱转向大规模卖公用事业赚钱,但卖完后却没有人管。这样一来,损失是国家的,伤害的是消费者。
市政投入问题已引起重视
这段时间,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政策研究中心副主任王珏林一直在关注中央4万亿投资对经济的带动效应——到4月份,已带动地方30多万亿的投资。
从4万亿到30多万亿,保经济增长的投资都流向了哪些领域?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法规司副司长徐宗威提供给记者的资料显示,铁路、公路、航空、能源等基础设施以及医改、住房保障等民生工程都是投资的主要流向——似乎缺少了对城市公用事业的关注,而中国仍处在市政设施相对不足且需求迅速增长的阶段。
数据显示,上世纪80年代初,中央财政拨款占全国市政设施固定资产总投资的比重是26%,上世纪90年代初是5%,新世纪初是4%,到了2007年只有0.8%。2007年地方财政用于市政固定资产投资也仅占当年地方财政收入的4.6%。“中央财政在城市公用事业中的作用已经明显弱化,地方财政的投入也不大,这与政府的公共服务职能是不相适应的。”徐宗威说。据知情人士介绍,市政建设投入不足的问题已引起相关部门注意,已确定将其作为下一步拉动经济的增长点。
从卖地到卖公用事业
上世纪90年代中后期,我国一些地方已开始摸索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的道路。2002年12月,原建设部颁布《关于加快市政公用行业市场化进程的意见》,鼓励社会资金、外国资本参与市政公用设施建设。此后,越来越多的社会资本开始进入——因为具有自然垄断性,市政投资是最安全的投资市场,也能获得长期和稳定的收益。
从2002年开始,威立雅、苏伊士里昂、泰晤士、德国柏林等大型外资水务集团开始进入中国,以巨资收购水厂。有学者指出,外资的收购意味着将来要成倍地赚回去,负担最终都会转嫁到百姓身上——调查显示,威立雅自1997年进入天津获得第一个项目起的10多年时间,天津居民生活用水的价格先后上调了8次,由每吨0.68元提高到3.40元,翻了5番。
据安徽省统计,城市公交40%的产权、城市供水50%的产权、城市燃气80%的产权,已经转让给民营企业或外国资本。“以前地方政府是卖地赚钱,现在把市政公用事业也卖出去,这些都卖完了该怎么办?”一位长期研究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知情人士这样发问。
“后遗症”频频出现
随着市政公用事业市场化改革的推进,一些意想不到的问题开始出现。
2008年1月,湖北十堰市300多辆公交车停运,致使全城70多万市民出行困难,而停运原因就在于公交民营化运转不良。在天津,一家水厂以超过18%的回报率卖给了外资机构,结果马上亏损。在成都,一家水厂被出售后政府才发现根本没有之前预料的那么高的水量,但合同已经签了,与出资方达成的回报率不能变,这家水厂同样变为亏损。
“市政公用事业建设的放开不是坏事,但我国在没有做好准备的情况下就走出了这一步。”知情人士说,国外公用事业私有化经营首先要立法,而我国则跳过了这样的程序。
“一些政府在条件不具备的情况下就急于招商、急于甩包袱。”王珏林说,比如公交线路、水厂卖出去,本身没有错,但基础分析工作没有做透,只想到有人买,政府还能有些收入,卖完后却没有人管。这样一来,损失是国家的,伤害的是消费者。
王珏林认为,市政公用事业的市场化是国家定的方向,但公用事业中有一部分注定是没有效益的,这种情况就不能打包卖出去,而是需要政府投入才能搞起来,在不具备相应管理能力的情况下,不能盲目地都交给社会资本经营,更不能放任其赚钱。
原创文章如转载,请注明:
转载自徐宗威谈市政公用特许经营的博客[http://blog.sina.com.cn/xuzongwe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