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泉一中校刊创刊、劲草文学社成立始末记(一)
(2009-08-07 21:47:00)
标签:
临泉一中校刊劲草文学社杂谈 |
分类: 随笔 |
不少一中学生只知道临泉一中有《校刊》和劲草文学社,但不知道其来历。本人作为重要当事人、见证人,在此作一朽文,补做一中史话。
1987年秋冬,支锐(现党校常务副校长)大专毕业,分到临泉一中担任少先队辅导员,后兼任校长秘书。由于他喜欢文学,加上教育局长兼校长王法思和政教主任陈金亮等领导重视校园文化,在他们的“纵容”支持和领导下,一中的校园文艺开展得如火如荼。
为庆祝1988年元旦,学校举办了首届(神龙凌云杯)征文活动。那时我正在一中读初二,内向木纳,但还自恃内秀,试着写了两篇小小说,竟一篇获了唯一的一个特等奖,一篇获了三等奖,从此一夜成名。首届征文很成功,将一中的校园文艺之火燃旺了。
1988年3月,学校开办广播室,各班通讯组供稿,支锐和王浩审稿,但因为太忙,广播室的具体事务就由我负责,至1991年秋我升入高三。此后不久,我还兼任学生会主席,至1990年秋。
广播室办得很顺利。一中的校园一片生机。支锐大胆提出:我们创办刊物!于是计划中的双月刊《临泉一中校刊》创意出笼。于是计划请地区文联主席和三位正副校长为顾问,陈金亮主任为主编,支锐为副主编,一中语文组老师、团委政教负责同志和有文学特长学生的王浩(高一学生)秦洪涛(高三文班学生)任编辑(因我年龄和学龄较小,没让我具名)。报告获批准后,我们分头行动:支锐负责到阜阳印刷封面、联系县长周承德题词,刊物栏目创意;王浩负责联系地区文联主席徐建华题词;我负责联系分管教育副县长张业岭和教育局长、校长王法思题词;宁生(体育教师、团委副书记)负责设计和插图;共同组稿,陈金亮负总责。事实上语文组老师(除张汝涛外)仅仅挂名,基本上未尽编辑之实。我们忙活着组稿、改稿、编辑、打印、校对。在水利局招待所打印室打印(当时水利局招待所打印室是全县规模较大的打印室),每页两元。断断续续打印了将近一个月,支锐、我或王浩几乎每天都去督促和校对。就这样忙活了两三个月,我们的校刊创刊号出炉了,在期末考试的前一天晚上发到各班,全校一片惊奇。所发文章倍受好评。
八十年代,改革初兴,全国文学大潮如洪,校园文学社方兴未艾,很是风行。在我们校刊创刊号的诞生阵痛中,我们壮志昂扬,掩不住内心的澎湃,你一言,我一语,集合了创办文学社的意念。1989年5月初,我们以各班通讯组为基础,成立文学社筹建组织。召开两次师生座谈会,经激烈讨论,因古有“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句,起名为劲草文学社。制定文学社宗旨、章程制度。发入社报名表,拟订每班社员3-5人。印制社员证。办公临时在团委办公室,和校刊编辑部合拢。选举文学社机构:聘学校部分领导和韩光为顾问,聘支锐为名誉社长,社长李宗涛(高三文班学生,即将毕业),副社长秦洪涛、王浩、王子文(高一学生),权力机构是理事会,我是理事长,房华(高二学生)为副理事长,王冠男为秘书长,另有段登科、耿伟娟、邵虎、汤其光、贺锋等多名理事。有80多名会员,包括现在成名了的洪曼、汤其光、何东亚等。洪曼为前新华社驻巴勒斯坦首席记者,现任《参考消息》报社英文二室副主任,2008年被评为新华社优秀记者。汤其光当时还是阜临小学五年纪小学生,其父汤致平因创作新剧《哥俩姐俩妯娌俩》已是知名作家,其长兄汤颍是《泉河文艺》编辑,住文联大院。受家庭影响,其光其时已现文学特长,终日随我哥几个一道凑合,是文学社唯一的小学社员,而且还是理事。至于说其光最近两三年在小小说领域走红,有人说他是偶尔入巷,完全是一派胡言。
一切大定,于是决定正式成立。大期定在1988年5月21日下午两点,星期六(那时周六上课)。随后发请帖,发告函。学校领导非常重视,很多部门尤其是后勤做了大量工作。但天公不作美,那天下了近一天的瓢泼大雨。我记得去文联请韩光和汤颍归来,三人淋得落汤鸡一般,相视大笑。但成立大会开得很隆重,出席贵宾很多,副县长张业岭、教育局长王法思、县文联主席、团县委书记、二中、三中、四中代表、一中全体领导、全体文学社成员、各班学生代表共100多人出席了大会。地区文联主席徐建华发来了贺电,县人民广播电台(当时县电视台还处于筹建中)、阜阳人民广播电台记者全程采访。当李宗涛社长宣布文学社正式成立时,我的眼泪流了下来,不知道是激动,是兴奋,还是什么,我想雨水、泪水应该都有。
我们要记住那一天,1988年5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