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大新的泪水

(2012-09-26 11:21:25)
标签:

周大新

《安魂》

王也丹

作家

茅奖

分类: 随笔------千山之外

http://s8/small/59dcc78etca96792bb857&690

周大新的泪水

王也丹

 

    一直不敢看。网购很久了。放在那里。安静的封面,安静的颜色。周大新的新作《安魂》。

    如果不是后来的了解,如果不读《安魂》,我无法体会周大新那种深切的悲伤。

    那年,北京新闻出版局请来周大新讲座。其时,《湖光山色》刚获茅盾文学奖不久。对里面的主人公“暖暖”我记忆深刻。读过周大新许多小说,比如中篇小说《向上的台阶》、《香魂塘畔的香油坊》。比如短篇小说《汉家女》等等。他笔下的女性多纯洁、善良、美好,不似有些男性作家下笔的污浊。而周大新在长篇小说《湖光山色》里,倾情描述了一个曾在北京打过工的乡村女性暖暖,与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不屈经历,“展示出对人性嬗变、历史遗产和权力动作的崭新思考,表现了一颗高贵灵魂在乡村剧变背景下的惊悸和固守。”茅奖颁给《湖光山色》的授奖辞是:“《湖光山色》深情关注着我国当代农村经历的巨大变革,关注着当代农民物质生活与情感心灵的渴望与期待。在广博深厚的民族文化背景上,通过作品主人公的命运沉浮,来探求我们民族的精神底蕴,这是《湖光山色》引人注目的特色与亮点。‘为什么我的眼中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伟大诗人艾青的不朽名句,恰是《湖光山色》创作情怀的贴切写照。”

    自由提问时,我问周大新:优秀的作品都是先感动了自己才能感动别人,在写《湖光山色》时您感动了吗?暖暖是理想化了的女性,寄予了您怎样的情感?对《湖光山色》获茅奖您有哪些感触?

    就是这样的一个提问,令我,令所有人没想到的是,周大新竟久久不语,然后,流下了眼泪!

    面对周大新的泪水,作为读者,和提问者的我,既感动,又无所适从。周大新是河南邓州人,虽居京多年,却有着浓重的乡音,他的讲座需要听者的耳朵要具有很高的辨识度才能听清。而此刻,他不语,他掏出手绢擦眼泪。我不知道,我的问题触动了他的哪跟神经。但我知道,在这背后,肯定有着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和只有作者自己才能体会得到的内心情感。

    周大新还是没有说话。看得出,他在努力调整自己的情绪。

    我很感动。面对这样的作家,面对能在众多读者面前流泪的作家,面对对自己的作品如此怀有深情的作家,我不知道,除了感动,我还能有什么。

    我说:谢谢您,周老师,其实您已经不用回答了,您的泪水已经说明了一切。我想真诚的作家,才是让读者喜爱和尊重的作家。

    会场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这掌声里有着众多的喜爱和感动。

    由此,我认识了周大新。

    由此,我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什么叫文如其人。   

    2010年冬天,廖琪来京。廖琪是《佛山文艺》名编,眼光独到。此前,《佛山文艺》发过我三篇小说,责编都是廖琪,但我们只是通过几次电话,从未谋面。我们相约在北京见面。廖琪也是河南人,她告诉我,她先去拜见周大新,然后我们一起聚。驱车去京,路上便接到廖琪和周大新的电话。周大新说在民族饭店外碰头。京城路况向来不畅,周大新几次电话引导方向。廖琪后来说,因为天气寒冷,周大新叫廖琪留在车内暖和,而他却一直在寒冷中打着电话、左顾右盼,生怕我们看不到他停在路边的车,在冷风中站了好久……。这种温暖不仅让廖琪念念不忘,也感染着我。见了面,周大新还是一如既往的随和、谦逊,话依然不是很多。我和廖琪一见如故,仿佛相识已久,相谈甚欢。我想这就是文字的魔力吧,因为懂得,所以亲近。

    2011年6月,我向周大新约稿,周大新很痛快地答应了。9月,《渔阳文艺》秋季刊“名家在线”栏目刊登了周大新的散文《长在中原十八年》。周老师对《渔阳文艺》给予诸多肯定,始终关注着刊物的成长。我告诉他,《渔阳文艺》稿费微薄。他说,不用给的,你们有这样一本纯正的刊物很难得。

    周大新是著名作家,却丝毫没有名人的架子,如邻家大哥般朴实、亲近、安全。周大新是个军人,他的身上很好地体现了一个字——正。身板端正,气质端正,为人端正,文笔,更是端正。在他的文字中,你难以见到肮脏、猥琐、不堪入目,哪怕他描写的就是肮脏、猥琐、不堪入目的东西和场景,读来,却不会让人感到丝毫的不适与污浊。他的笔下保有着汉语的纯洁性,保持着文字的高贵性。这样的作家,尤其是这样的男性作家,在当今时代,实在难得。

    我不是评论家,不想,也不会,用高深的理论、深奥的词汇,去评论周大新的文字。我只凭直觉。凭直觉选择我对文字的好恶。我是个文字工作者,但我首先是个读者。

    后来才知,周大新创作《湖光山色》期间,正是儿子生病跑医院的时间。而在《湖光山色》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时的前两个月,即08年8月,他唯一的儿子,在北京某医院病逝,时年29岁。

    周大新中年丧子,遭遇了人生最大的不幸。

    就在此前,08年5月,5.12汶川地震时,周大新还捐出了自己的两万元稿费,而那时,他的儿子在医院里病情加重。

    终于理解,为什么在茅奖颁奖现场,台上的周大新虽面露微笑,却用一只手捂住了自己的胸口。

    时隔四年,《安魂》面世。

    这是周大新的泣血之作。是他与天堂儿子的对话。是一个父亲对孩子爱的忏悔。在追悔中,周大新用与儿子对话的方式,写实与虚构结合,从哲学的高度,写出了对人生、社会、生命及生死等问题的思考,表达了深沉的父爱和伟大的担当。虽然我依然不知,周大新是否已真正从失子的悲痛中走了出来。但我相信,《安魂》是他的最为沉重的解脱。

    著名评论家胡平说:“我们尊敬的作家中,恐怕只有两位曾点燃自身,以生命为火炬,照亮了我们意识到的生死两界,一位是史铁生,一位是周大新。”

    《安魂》,静静地放在那里,偶尔拿起,随意翻开,我都会眼湿,甚至泪流满面。我不敢一口气把它读完,真的不敢。这是从未有过的。我怕里面的哀伤。

    周大新说:此书“献给我英年早逝的儿子周宁。”“献给天下所有因疾病和意外灾难而失去儿女的父母。”

    周大新说:没有文学,我会活得更苦。

    那么,就让文学,为死去的,和活着的,安魂。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