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剧传统经典折子戏赏析(六)湘昆(完结篇)


标签:
昆剧湖南湘昆刘娜王福文曹志威雷子文张富光文化 |
分类: 梨园教司坊 |
湘昆,湖南的地方大戏剧种之一,乃湖南昆曲的简称,与我国南方的苏昆、北方的北昆同源。因流行于我省湘南的桂阳、嘉禾、新田、宁远、蓝山、临武、宜章、郴县、永兴、常宁等地,并以桂阳为其发展和活动中心,故又称“桂阳昆曲”。
关于湘昆如何在桂阳形成的具体过程,目前还难于稽考。有传说曰,在明末清初之时,清兵南下,血洗扬州,殃及姑苏,苏州的昆曲艺人为避战乱,来到湖南的桂阳传艺,因此昆曲流入了桂阳。也有人说,是在清咸丰年间,桂阳一批在外地做官的人,喜欢昆曲,从苏州请来昆曲艺人教授昆曲,使桂阳的昆曲得到更快的发展。还有人说,乾隆年间,一位名叫李昆山的苏州人,在广东当兵,开小差回家,路经湘南,教了一个弹腔戏班几出昆曲戏,引起了当地观众的兴趣,故而流传开来。从零星的史料分析,桂阳最早的昆曲戏班——集秀班,乾隆年间曾到广东演出。1798年,在离桂阳城30余里的隔水村,建了一座戏台,上演了许多湘昆剧目。从光绪到民国年间,这里的湘昆戏班多达10余个,涌现了周流才、谢金玉、刘翠美等一批深受观众欢迎的著名演员。清末民初,昆曲在各地普遍衰落,而在湘南的桂阳一带,湘昆仍然受到观众的欢迎。
新中国成立之后,党和政府对湘昆艺术的发展十分重视。在梅兰芳、田汉等同志的提倡下,湘昆得到恢复和发展,形成了一个独立完整的地方戏曲剧种。1957年,省文化局举办湘江昆曲训练班,培养了建国后第一批湘昆艺术人才。1960年,成立了郴州专区湘昆剧团,使一个濒临消亡的剧种得以复活。田汉同志以“山窝里飞出金凤凰”之句,盛赞湘昆的成就。尔后几经演变,剧团定名为湖南昆剧团,1960年以来,先后整理演出了《钗钏记》、《白兔记》、《牡丹亭》、《杀狗记》、《风筝误》、《浣纱记》、《玉簪记》等一批传统剧目。其中,《武松杀嫂》、《荆钗记》以及新编故事剧《苏仙岭传奇》在全省会演中获奖。根据表现当代生活的需要,他们创作了《腾龙江上》、《莲塘曲》、《烽火征途》等现代戏,在湘昆艺术的革新创造方面,作了一些大胆的探索和尝试。经过较高层次的培养和训练,一批年轻的演员、乐手在演出实践中茁壮成长,湘昆艺术后继有人。其中的佼佼者,青年演员张富光,获得了中国戏剧梅花奖。
跟与其同源的苏昆、北昆比较,湘昆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点。上演剧目方面,适应乡村演出和农民观赏习惯的需要,主要是一些情节完整的大本戏。现存有《八义记》、《麒麟阁》、《七子图》等40多出大戏,和《醉打》、《思凡》、《花荡》、《拾金》、《出塞》、《嫁妹》等一批小戏。
在音乐方面,湘昆属曲牌联套体,南曲北曲,各有特色,保留了400多支曲牌,演唱上受祁剧和地方语言音调的影响较大,显得朴实自然。湘昆的吐字行腔,以郴州官话为基础,与中州韵相结合,声腔不如苏昆细腻柔丽,也不及北昆豪放壮阔,但声调高亢,吐字有力,再加上紧缩节奏,加滚加衬,形成了具有地方特色的“俗伶俗谱”。湘昆的唱腔中,还吸收了不少湘南的民歌小调和俚俗的叫卖之声,体现出相当浓郁的地方风格。在伴奏上,湘昆参用了一些祁剧的锣鼓和节奏。唱腔伴奏以雌雄笛为主。小生、小旦的唱腔,用管体圈套、声音沉郁的雄笛伴奏。
在表演艺术方面,湘昆既保持了昆曲优美细腻的传统风格,又体现了豪放粗犷的地方特色。在历史发展中,湘昆与祁剧、衡阳湘剧等地方戏曲剧种以及其他民间艺术形式联系紧密,从中吸取养分,结合当地人民群众生产、生活的特点和民情风俗,创造了许多特别的表演程式。这些艺术创造,既形成了湘昆的艺术特色,又成为其保留的艺术遗产。
一、《牡丹亭·惊梦》
二、《虎囊弹·醉打山门》
曹志威师承沈诚、罗文通等名师和昆剧艺术家雷子文。他1998年才考入湖南省艺术学校,两年后就获得了全国戏曲小梅花大奖赛的金奖;2004年,他代表湖南省职业艺术学院参加全国艺术院校“蚁力神”杯戏曲戏剧大赛,获得了戏曲青年组主角一等奖。2003年毕业后,曹志威考入了湖南省昆剧团。2006年参加湖南省“十九和弦”第四届青年戏曲演员电视大赛又获得了十佳演员奖。
曹志威说:“有次在拉脱维亚演出,每个节目观众都要鼓掌10分钟左右,演员架不住观众的热情,都要返场表演几个即兴节目,演出结束时整个剧院近千观众都在有节奏的用脚踩地板,主持人怕我们误会,马上跑上来告诉我们这是他们的观众在对演出团体表达最高敬意!这些事情给予我们这些青年演员心灵上巨大的震撼,让我们更加明显地感受到我们民族文化的魅力。现在虽然有很多人对昆曲不了解,也不愿静下心来欣赏这一民族艺术瑰宝。但我认为这正是我们需要去努力的地方,只有大多数观众都接受了昆曲乃至戏曲,我们才算不辱使命!”
三、名家风采
雷子文,1943年7月出生。国家一级演员,中国戏剧家协会会员、原文化部振兴昆剧指导委员会委员,中国昆剧研究会常务理事。
张富光,目前湘昆的领衔者。师承湘昆名小生匡升平,并得浙昆名家周传瑛、苏昆名家沈传芷的教授,还有幸得到汪世瑜、蔡正仁等当代艺术家的帮助和指点,使他的表演能融各家之长,独具魅力。
扮相儒雅隽秀,表演沉稳大气,代表剧目有《荆钗记》、《白兔记》、《追鱼记》、《苏仙岭传奇》、《一天太守》、《雾失楼台》等。其中《一天太守》在1987年还由中央新闻记录电影制片厂拍成昆剧艺术片《疯秀才断案》。1982年获湖南省第二届戏剧季汇演“二等演出奖”(一等奖空缺);1984年被评为湖南省优秀青年演员;1991年获湖南省首届戏剧最高奖“芙蓉奖”;1995年获第12届全国戏剧梅花奖。
傅艺萍,女,昆曲青衣。国家二级演员,湖南省戏剧家协会会员。
1980年毕业于湖南省艺术学校昆剧科,师承周仲春、傅雪漪。
先后获得首届中国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首届中国昆剧青年演员交流演出优秀表演奖,首届湖南省青年演员大奖赛最佳表演奖,1995年至1997年湖南省戏剧芙蓉奖,湖南省新剧目会演田汉表演奖,1995年参加中央电视台春节戏曲晚会演出,曾应邀赴台湾,香港演出。2000年4月获中国首届昆剧艺术节优秀表演奖。2001年11月获第七界中国戏剧节优秀表演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