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生命的密码,文学的故乡——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观后

(2020-08-04 09:28:20)
标签:

文学的故乡

纪录片

莫言

文学

文化

分类: 观影记

生命的密码,文学的故乡——纪录片《文学的故乡》观后

7集纪录片《文学的故乡》于近日播完。极少追剧的我,这次是一集不落地看完。迟子建那一集,我还回看了一遍。实在是太喜欢。

其实这个片子是在2018年拍摄完成的,但是由于种种原因,今年夏天才得以播出。有道是好事多磨,还真是的。毕竟有多少年没有这样好看的记录片了,上一次的记忆,还停留在《舌尖上的中国》。

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莫言。六个人物,担得起中国当代文学的金字塔尖。片子的拍摄历时两年,从2016到2018。摄像机跟着诺贝尔奖得主莫言,跟着茅盾文学奖得主贾平凹、阿来、迟子建、毕飞宇、刘震云,回到他们出生的村庄,回到文学创作的现场,非常真实地还原了他们的童年少年甚至青年,还原了他们文学创作的初衷和后来走向全国乃至世界的历程。

贾平凹的商州,阿来的川藏,迟子建的雪地北极村,毕飞宇的苏北水乡,刘震云的延津和塔铺,莫言的高密东北乡、火红的高粱地。所有这些,就是一代文学大咖们最初的发源,这里印刻着他们生命的密码,这里,是他们文学的原乡。

没有解说词,没有画外音。整个的片子里,就只有小说家自己的语言和行踪。无论他们走到了哪里,见到了谁,说了什么、做了什么,镜头都只是忠实地跟随和朴素地讲述。一草一木,一砖一瓦,父母至亲,朋友乡邻。他们散发着最原始的土地清香的气息,扑面而来,自然亲切。

的确,艺术这东西,最打动人的并不是什么推陈出新,而是真实的力量!

第一集是贾平凹。他的分量,也的确担得起这个开头。浓黑的眉毛,淡定的表情,一口原汁原味没有掺杂任何官方语系的陕北话,这个出生于1952年已经将近70岁的老人,骨子里依然是那个陕西商州古道上偏僻小村里的当初少年,未有一丝改变。但是故乡商州,却因为他的文字和书写,从一个地理的名称,变成了文学的地标。

大学时代,读的贾平凹的第一部长篇,就是《浮躁》,这应是“商州”系列的代表作。主人公金狗的一系列人生遭际,正是改革开放初期商洛地区也是整个中国社会发展的状态和缩影,它奠定了贾平凹在文坛的实力派地位,并在2018年入选了改革开放四十年最具影响力的小说。

到后来的《废都》《秦腔》,到再后来的《山本》,贾平凹一直在文字中,对自己的故乡进行着更深层地挖掘和探寻。他的书桌上,摆了很多的古代佛像,他说写作的过程就是与神灵的对话和交融。幽幽商洛,浩浩秦岭,是贾平凹创作的不竭源泉,一部部作品不仅将他的故乡商州赋予了丰厚的文学意义,更让其成为中国乃至世界文学版图上,一块独特的风景。

第二集是阿来。一部《尘埃落定》,也让他的文学地位尘埃落定,一锤定音。但任何一部作品的诞生,都不是那么容易。在作品动笔之前,阿来骑着马,驮上行李和干粮,走遍了川藏的山坡水草。他搜集了大量有关土司文化的丰厚的史料。他说:“我仔细研究过嘉绒的十八家土司,可以这样说,没有哪一家的后人能比我更了解他们的家史。”

干净的蓝天,陈旧的碉楼,散发着历史的气息,也深埋着一个又一个的故事。阿来走过它们的每一个角落,触摸着它们的每一根神经。一个个故事的主人公,也从一根根的雕梁画栋间走出,演绎一段段历史的悲壮与神奇。阿来说:“我觉得自己更像一个美工师,我给我小说的人物搭建了一个舞台,然后他们就会很自然地从幕后走出,粉墨登场。”

写作到此种境界,应该就叫“下笔如有神”了吧!

阿来喜欢行走。美丽的川藏,海拔高,风景美,阿来抱着相机,拍下山海湖泊草木花。一路行程下来,一篇小说也在他的脑海中酝酿成熟。而当他在行走之时,他仿佛已化身为小说里的人物,参与了一切的发生,亲历了其中的喜悦与悲苦。

翻阅过去和历史,也不忘当下和正在发生。这就是阿来在故乡里写出的一个个故事。他说:“对于故乡,我不美化,也不丑化,我就是要还其本来面目。”

不美化,亦不丑化,只是还其本来面目。我想,这也是文学,应该有的样子吧。

迟子建,片子里唯一的女作家,也是我非常喜爱的小说家。她是小女子,但字里行间,俱是山河岁月、历史家国。《伪满洲国》《群山之巅》《额尔古纳河右岸》,部部读来回肠荡气、拍案惊奇。许是因为,她的家在东北雪乡。她的第一篇小说,就叫《北极村童话》。

作家苏童曾说:“大约没有一个作家的故乡会比迟子建的故乡更加先声夺人!”的确如此。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北国,赋予了迟子建瑰丽而雄奇的想象。冰河,极光,白桦林,厚厚的冰层之下,深埋着迟子建文学的根芽。它们给予了迟子建丰富的文学意象和丰厚的文学想象,让她的文学之根,在冰雪之下发芽,绽出了饱满而硕大的花。

第四集的毕飞宇,他说自己是个没有故乡的人。因为,他的父亲是由他的祖父抱养的。所以,他不知道自己的根在哪里。他出生在江苏,生活在江苏,是那个“苏北少年堂吉诃德”。

这次的文学归乡,毕飞宇驾了一叶小舟,随着粼粼的水波荡漾。桥头上的女子甩动水袖,轻舞罗裳。略带忧郁的毕飞宇,在一袭青衣的舞蹈里,寻找着自己出生的地方。

无情的岁月改变了太多东西,他于是沿着胡同和街道疾走,他碰到了小学的同学,哑巴的邻居,还有一口喊出他名字的乡亲。所有这些,都只是用最原生态的镜头出场。没有化妆,亦没有道具,却没有一处不打动人心。

在乡邻的指点之下,毕飞宇终于慢慢记起了自己的出生地。先是迷茫,后是猛醒,毕飞宇一拍额头,“啊”了一声。然后便转过身去,躲开镜头,抬手拭泪,无语凝噎。也让荧屏之外的我,瞬间泪目。

黄绿相间的江南水田,大片大片的油菜花。那个游走在其中的苏北少年,依旧略带忧郁。但是他说:“无论我从哪里来,只要我在这片土地上书写过,那它就是我的故乡。”

第五集是刘震云。认识他,是从《塔铺》开始。先是看了电视剧,后来读了小说。印象非常深刻。高中时代,又读了他的《单位》,简直是要拍案叫绝。多少年后,当我也来到“单位”上班,很多的故事便与小说里的情节无缝重合。让我不得不赞叹刘震云对于人性的刻画,对于细节的捕捉。

因为冯小刚的电影,刘震云更是大火,炙手可热。比如《手机》,比如《1942》,比如《我不是潘金莲》。在电影里,刘震云依旧秉承着他现实主义的手法,他挖掘着人性深处的最真实,也因此不耽于揭露和批判。

他的老家在河南。“中!”“不中!”片子里的他操着一口纯正的河南腔回到故乡延津,健硕的母亲摘下院里的柿子招待客人,爽朗的说笑,像村里每一位农人。作家和他的故乡,都是朴素的。

最后的章节是莫言。作为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他必须压轴。而所有这些作家的故乡中,我唯一去过的,就是莫言的故乡。

莫言的故乡高密,与我所在的安丘,相距不远。他的村庄叫大栏乡平安庄。莫言旧居是一处泥坯的房子,东屋西屋棚屋,还有围墙低矮但是敞亮的院子,院子里有一口小磨。

我去的那一年,莫言的二哥和二嫂在门口摆了个小摊,专卖莫言的书籍。他们都非常朴实温和,也不多说话。无论你买或者不买,书就摆在那里。

不断地有人要求合照,他们都会微笑着答应。若有人要求在书上签名,莫言的二哥就会很认真地写上几行字。我也跟他合了影,也让他在我买的书上题了字。他的名字,叫管谟欣。见不到莫言,但能见到他的二哥,仿佛也让我离文学,更近了一步。

《文学的故乡》里有莫言二哥几个远远的模糊的镜头,他的样子和莫言的父亲最像,都是非常的朴实。

莫言说,父亲在他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以后叮嘱他:“没得奖时和人平起平坐,得奖以后要比别人矮半头。”这是多么朴素而智慧的父亲啊!虽然种了一辈子地,却说出了人生的大哲理。

从30多年前张艺谋拍摄《红高粱》开始,莫言已经成名,但他一直都抱朴守真不忘本,他的内心一直都紧紧地贴着乡邻庄稼,贴着牛羊鸡鸭,他热烈而清澈的内心,就像透明的红萝卜。

莫言已成大家,他从平安庄走到了瑞典,走到了诺贝尔奖。因为文字,他走出家乡看见了全世界,因为文字,他也让全世界,都认识了平安庄!但无论他走到多高多远,他从来都没有忘记,他是从哪里出发,哪里是他出生的血地,哪里保存着他生命最初的密码。

自从莫言得奖,他并没有因为名利纷扰而耽误创作,而是每年都有作品发表。就在片子播出以后,我发现莫言的新书即将出版。它的名字,叫《晚熟的人》。看见这个题目的第一眼,我想起了爸爸在世时经常说的一句话:“晚熟的人天真,晚熟的人朴素……”晚熟不是中性词,它非常褒义。

是啊,莫言,还有片子里的每一位作家,还有很多很多真正能称得上作家的作家,他们在骨子里,都保留着那一份天真朴素不忘本,他们用自己的朴素书写,给自己的故乡,烙上了文学的印!

期待《文学的故乡》第二季!毕竟还有池莉的武汉,王安忆的上海,叶兆言的江南,曹文轩的油麻地……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