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农村学校包班制与分科制的优势比较(转)

(2009-05-02 11:42:06)
标签:

农村学校

包班制

分科制

优势

比较

教育

分类: 教育科研

农村学校包班制与分科制的优势比较

彭叶安

 

我82年参加工作的时候,农村小学的几级“复式”教学逐渐没有了,改而行之的是包班制,比起“复式”班来,包班制要轻松一些,我们现在普遍实行的是分科制,从小学一年级到初三都如此。

我感到我们目前的教育存在的一些问题,并非仅仅是课程改革、课程理念变化与教师观念、知识、能力跟不上的问题。比如还有包班制到分科制出现的问题,比如还有教育行政部门指导不力(不要以为他们没有办事,或者正是因为他们“做”了太多的事,才产生了指导不力的问题)等。

关于新课程改革与教师之间的问题,我有过多篇文章谈及,主要观点是认为新课程改革脱离了中国教育的实际情况,教师存在于紧跟新课改与照顾实际情况的矛盾之中,他们往往顾此失彼。我反对那种以为中国教师素质“差”的愚蠢论调,批评了“专家”“学者”流的狂妄误国。

面对教育行政指导不力的问题,我主要认为教育行政干预太多、太乱、影响太坏,他们“做”了许多事,以证明自己的工作,其实恰恰是他们“想”法“设”法做出来的工作严重扭曲了教师的心灵,严重制约了教师的灵性,严重浪费了教师的时间,严重的浪费了国家的“财力”“物力”等资源,我甚至极端地主张,他们应该“无为而治”,不做事最好。

我今天要着重谈谈农村学校包班制、分科制的优势比较问题。诚然,今天的农村学校与过去的“农村学校”比有了质的不同。远的不说,就说我工作这几十年间的情况,也多少能发现农村学校的变化,我刚刚工作的八十年代,民风淳朴,尊师重教,教育的大环境较好,教师工资虽然低,但他们却努力工作,任劳任怨;农村学校校舍破烂,布点分散,我们以油榨为例就有十八所学校,其中中学一所、中心小学一所,从二村到十四村,除开五村三所学校、八村两所学校外,其余各村皆一所学校,合计十八所。有教师约九十位,分布在十八所学校的约五十个班集体中,除开中学、中心小学外,所有村小均是包班制,以我为例,我每周要上30多节课,星期三只上半天课,下午要召开全学区大会,其余的周一、二、四、五、六,均是每天至少上六节课。由于包班,我们搞一个教研活动,都要委托别的同志帮助看护学生,那个时候的教研活动,每月都有一次,而全八十年代我们的学生没有一个出安全事故的。学生学风良好,秩序井然,劳动积极,品行优异。我们在上课之余,还可以带学生到周围几里范围内春游、野炊、搞少先队活动等,山间、河边、田野到处留下了学生的欢声笑语。他们主动帮老师捡柴,甚至帮老师干些力所能及的农活。

在包班制的小学,老师们是十分辛苦的,可我实实在在感觉没有今天累。这里有几点原因:一是自己调教的学生,一旦师生双方相互了解,形成某种默契,开展教学工作、思想工作、劳动工作等事情都异常轻松简单。他们知道该怎么个干法,学生心理完全没有苦闷、彷徨,老师根本不用多说什么。“一切行动听指挥”,这一点是包班制下学生非常强大的优势,他们很单纯,除开师生感情普遍比今天好外,行动能力也比今天强。我们有时感觉一个老师要上那么多课,很累的,可我告诉你,“苦”确实是真的,而“累”却未必。第二,不仅学生单纯,而且老师也很单纯。没有担心功、名、利、禄,原因是一个普通的教师,就是守着一个工作岗位而已,功名利禄谈不上,即使有,也不用我们考虑,国家自有政策进行调节,教师什么心思也不用花,就只有一门心思工作。这个工作,当然也包括“备课”,那时我们备课的工作纯粹是一种必须,甚至于只要你把“教案”烂熟于心之后,根本不用写在备课本上,没有了今天这种受人“督促”,遭人责骂的“痛苦”经历,心就全用在学生身上,备课、上课、批改作业。说到批改作业,我们认认真真批改,周围的人也认认真真批改,真正不自觉的老师,我认为在一百个中不到五个——而这些人往往是“势利”之徒,那时就有了“商业”观念,把精力用在其他地方,这种人本也不是正宗教师角色,他们本不该进这一行的。而批改作业常常可以检查到我们工作的失误。一些“工作能力”薄弱的同志,谦虚向别人求教,在我从教的最初那几年,常常遇到这样的事情,学校领导甚至多次安排我担任辅导、提升教师的工作能力,我干得乐此不疲,却没有领过一分钱的补助。国家满足了我们最低的生活,我们就能够如机器运转那样畅快运行,而没有感到精神的压抑、苦闷。第三,是学生接受知识相当快。长期接受一个老师的教学,对于学生来说,他们更容易了解自己的老师,对老师的一言一行,一笑一颦感觉十分敏锐,“熟”能生巧,正因为他们很熟悉老师,所以对老师的教育、教学领悟相当深刻,对老师的语言的领悟深刻而敏锐,导致他们接受知识的快捷、能力形成的快速,且这种知识、能力的固化效果十分明显。第四,由于是一个老师的教学,对学生的了解,包括知识结构、能力层次、素质修养等的了解深刻而准确,不容易给学生知识、能力结构造成漏洞,使学生整个心灵世界较为完整和谐。他们比起多科制来,具有明显的优势。

由于包班制适合了那时那地的教育环境,所以不仅教者较为轻松,学习者也较为轻松,家长对学校的满意度与老师的服务度直接相关,也颇受到社会的欢迎。

后来,在九十年代前后,我们就开始由包班制向科任制过渡了,其间在小学毕业升学考试中强调双及(指语文、数学及格,后同)、双优,实际上配合较好的两科老师,质量也较好。我们在八八、八九、九零进行密切合作,由于我与闵素香同志在教育、教学上的高度统一,主要是思想、方法、措施上的统一,导致我们的学生效果绝佳,这三次毕业试,我们都取得极其优异的成绩,其中特别是八九、九零,那个时候讲双及率85%,而我们都取得了双及率100%,双优率100%的特别优异的成绩,我们合作连教三届,共创了三个奇迹,一个高过一个。小学阶段分语文、数学两科制的时候,弊端就开始显现,正当我们100%优生时,一些班集体还连双85%都无法完成,不是语文,就是数学拖了后腿;有时单看语文或数学成绩还不错,但由于培养时没有很好协调,导致集体在双及率上全军“覆没”,比如语文95,数学59,这种情况困扰人们多年。直到96、97、98这几年,由于矛盾过分突出,我校彻底“废除”了双及、双优与教师评教学质量奖挂钩的做法。改而以单科评比,从那时起,我们油榨学校的毕业或抽考质量就一直名列邛崃市后十名,到今天基本不能翻身。一些领导或普通员工讲,是因为我们学校从小学抽调了太多骨干老师到初中的缘故。我认为这不是根本原因,试问:小学骨干到初中后未别是骨干,为什么初中成绩要好一些?再问,你们认为张某、叶某等同志在小学教书“不行”,为什么到初中后,反而成了优秀骨干教师了呢?

随着小学普遍由包班制过渡到多科制,(中间双任老师制很短暂),但中间暴露的问题越益严重,很清晰地告诉我们“多科制”的弊端。我想,这种弊端可能在于让学生因老师的不同要求,没有统一的意志而使学生常常感到无所适从,受到“五马分尸”之苦,尤其是一些毫不体谅学生的“固执”的“自私心”太强的教师,他们让学生体会到太多的无奈。如果遇到一群自高自大、自负自傲的教师,学生就“暗无天日”了,他们要体会老师的意思,感受老师教育“力度”,谁更“狠”,就“服”于谁,当一群教师中的“狂傲”的“野马”从学生的心灵的原野的草原上奔跑过去后,留下了一片毫不生气的“荒漠”,这是造成学生学业“荒漠”化的原因之一。我们有不少这样的“教师”借着为学生“好”的名义,摧残着学生身上的“诚信”“灵性”的幼苗,学生为什么要“厌学”?为什么有人莫名其妙地“变差”了?我们都不妨检查自己身上的原因。如果学生遇到这样的一群老师,那么,他们的精神世界、行为习惯、学业都将遭受灭顶之灾,可能会有少数“佼佼者”,也仅仅“成绩优异”而已。对付这种情况,就更能体会到国家实行课改之必要了。

但,同样,教师多科制的优势也挺明显,一是教师教学更有针对性,他们自己的专业准备会更充分一些——也可能使他们最终成为只懂某一科的“可怜人”(从广义上讲降低了他们的生存本领);二是由于教师个性不一,利于学生多样化性格的培养,增强了他们的社会适应能力;三是更能适应学生多种兴趣、多种素质培养的需要,使他们更能从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学业的成功;四是学生的应对能力也能得到提高,到了社会生活之中,他们比起包班制下的学生来适应力、运筹力强一些,就是上了更高一级学校,他们的学习前景也会更好一些。

综合起来看,在包班制的阶段,学生发展良好的能力更加依赖教师素质,假使遇到一个不合格的教师,就会给学生带来灭顶之灾;而在双科制、多科制阶段,更考验学校领导层的运筹能力、协调能力,学生的良好发展更加依赖于来自学校领导或班主任的协调能力。分析我校这几十年的“包班制”实践与“多科制”实践,让人感受太多、太深,怎样发挥“包班制”的优势?怎样克服多科制的劣势?怎样使我们的学生既得“包班制”之利,又得“多科制”之惠,是摆在我们学校领导及科研组组员面前的一大研究课题。

2009年元月2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