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渝之行】——四川武胜沿口古镇之印象

标签:
摄影川行川渝之行四川武胜沿口古镇旅游图片原创杂谈 |
分类: 川渝之行 |
图片:川行天下
沿口古镇地处武胜县城,古称封山镇。始建于宋代,现多为明清建筑,为四川省内第二大回民聚居地。美丽的嘉陵江从其脚下蜿蜒流过,镇中有一小溪顺流而下,汇入嘉陵江。数千间传统民居高低错落,清真寺、禹王宫、老戏院、酿酒作坊、回民屠牛场等建筑古色古香,规模宏大。整个古镇依山而建,总长约4公里,面积1平方公里左右。
古镇昔日之繁华,源自于嘉陵江畔的沿口码头。它上至王爷庙,下抵红庙子,长达千余米,江面之宽阔,河床之深,水势之平,构成了天然良港,每日在此停泊的船只上百。凡秦陇药材、湘鄂棉纱、内江白糖、自贡井盐,本阜杂粮等,莫不囤积于此,等候上运至南充、阆中,下运至合川、重庆。如今的码头经改建后,旧貌换新颜,虽仍为通商要道,但运输工具却早已“鸟枪换炮”,日夜穿梭其间的大多是机动船只,虽少了昔日的白帆点点、环江晚渡的诗意,却又多了些现代港口的喧嚣和繁华,为武胜融入都市之列再添新景。
古镇街道以地形取胜,高低衔接,曲折有致。街面狭窄幽深,石板铺地,宽数米,房屋为木结构,多样式二进或四合院,少数檐廊,临溪多为吊脚楼。
“胜利街”其实不叫街,它是一条长约500米的石梯小巷,为山梁上的石家湾与下面河边街的连接走廊。拾级而上,清幽的巷内,人迹廖廖,两旁的木质房屋,许多已是人去楼空,恍若隔世,令人暇想。回民的黄家清真寺就座落于巷内。上面的民主街宽约3米,细长幽深,一直延绵自太平铺,人们习惯把这一带称为石家湾。
说道沿口古镇的街,最著名的莫过于半边街了。它始建于明末清初,距今已有300多年的历史。半边街依山而建,南北走向,狭窄幽深,街面全为石板铺砌,宽约3米,长约500余米。临溪一侧房屋大多为吊脚楼,青瓦飞檐,白壁红梁,颇有气势。漫步街上,看着一块块被岁月磨炼得十分光滑的石板,抚摸着一扇扇被风雨浸染得格外苍老的木门,不由你不感叹往日的繁华景象,仿若一场幽梦,匆匆流逝的时光带给今天的只有一片宁静,唯有历史的跫音仍响在耳旁。
沿口古镇由于聚集了大批的回民,因此,解放前便有沿口的“马”骑不得的传说,当时出了两个马姓回民保长,在地方上势力较大,因为“骑”和“欺”谐音,因此人们不敢得罪马姓回民,故而有此一说。据地方史料记载,武胜的回民以马、黄两姓为主,均是明末清初从湖南迁来,最初他们以宰牛、贩卖牛肉为生,后来便渐渐从事其它行业,比如,码头搬运、船只运输、其它买卖生意等,为沿口古镇的繁荣兴旺做出了贡献。现在每年的宰牲节,居住在古镇的穆斯林都要聚在一起,举行隆重的宰牛仪式,跳民族歌舞,吃民族饭菜,并在清真寺内祈祷,祈求真主穆罕默德保佑子孙平安幸福,健康长寿。
回民们的清真寺最初是建在现在的泰山二村,清乾隆43年(1778年),马黄两大回民家族才在沿口古镇分别建造了一座清真寺,既马家清真寺和黄家清真寺。马家清真寺于道光8年续建,四合院布局,占地600多平方米,规模宏大,由山门、礼拜堂、左右厢房、内外天井构成。山门为牌楼式建筑,礼拜堂和左右殿堂是清真寺重要场所,为伊斯兰教穆斯林进行礼拜、净身等宗教活动的地方。每个天井下面均栽有花草,四季芳香。整个建筑均系木质穿斗结构,小青瓦面,单檐悬山式屋顶,其装饰极具伊斯兰教特色。现为武胜县和广安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然而,在史无前例的文革中,回民们的清真寺遭到了严重破坏,寺内珍藏的《古兰经》及马、黄两家的宗谱、家谱被盗,牌匾、抱柱被毁,屋脊、鳌角被砸,甚至一些汉人搬进寺内居住,在殿堂内养猪,寺务完全瘫痪。1980年,武胜县人民政府根据县人大代表、政协委员的建议,归还并恢复了清真寺。1983年,又恢复了回民的宗教活动,并成立了沿口镇管理委员会,自此,回民的宗教活动才逐渐正规起来。
沿口古镇依山傍水,人民淳朴,风景秀丽,古风遗存。江对岸,有千年古刹永寿寺,规模宏大,庄严肃穆,殿内雕梁画栋,雕塑栩栩如生。该寺香火旺盛,每日前往烧香拜佛的善男信女骆驿不绝。
历史悠久的沿口古镇,食文化和土特产品也极为独特,“三巴汤”、别具一格,“渣渣鱼”久负盛名,“大河鱼”味鲜肉嫩,麻辣牛肉回味悠长,沿口菜刀和太极宝剑造型独特,锋利耐用,驰名省内外。凡来此观光的游客,大都要慕名品尝,或买来作为纪念。这些独具地方特色的食品和土特产,就如沿口古镇一样,已成为武胜旅游业的一道亮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