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报,半生缘《龙华新闻》

标签:
日报 |
分类: 2020年2021作品录 |
最近整理已发表的旧报刊,粗略地统计一下,发表了一千多篇(首)作品。而发表在《宝安日报》(包括旗下的《打工文学》周刊)的居然占了近半,积累的样报都有一尺多高。毫不夸张地说,《宝安日报》就是我写作的大本营。由于《宝安日报》一直致力关注本地民生,繁荣本地文化,大力扶持本地作者,充分体现了“离我最近,当然最亲”的办报方针,特别接地气。我在多篇文章里把《宝安日报》亲切地称为“自家的菜园”。既然是“自家的菜园”,自然是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共同把“自家的菜园”耕耘好,让这块园地更加活色生香。这么多年来,我与这份报纸一起见证了宝安和龙华的沧桑巨变。
1994年,我高中毕业来龙华打工,当时,龙华还是宝安区的一个镇,工厂很多,但休闲娱乐的地方很少。我只能去大姐家玩。大姐家订了《宝安报》,下班后闲来没事可以翻翻看。虽然只是薄薄的一张报,四个版面,还是周二报,不是日报,但内容却很丰富,尤其是副刊版,不但文采飞扬,还贴近现实,让我流连忘返。当时,还不知这是一份创办才一年多的报纸。只可惜我只打了三个月工就铩羽而归。但我却记住了到处机器轰鸣的宝安,有这份温暖心灵的报纸。
1996年,我重振旗鼓,再次来到龙华创业。我与哥哥在龙华一个小区开了一家便利店,大姐也在隔壁开了一家卡拉OK厅。房东订了一份《宝安报》,没有邮报箱,便利店就作为代收点,所以我经常可以免费先睹为快。渐渐地,我发现《宝安报》版面更加丰富多彩了,还是套红版的,不久后又变成彩色版,更加赏心悦目。虽然读报的环境很嘈杂,但我仍读得津津有味,从头看到尾,甚至连中缝的广告也不放过。房东见我这么喜欢看报,经常把报纸送给我看,让我很是感动。
看得多了,熟悉了《宝安报》的版面风格,于是读书时未泯的文学梦又再次被《宝安报》激发起来。当时,还是手写投稿,又怕被别人发现而笑话,只能在店里收档后躲在阁楼上偷偷地写。我根据自身经历写了一篇题为《不要说我还年轻》的带议论性质的小杂文寄给《宝安报》的“缤纷世界”版。没想到一投即中,而且还是头条。当时的责任编辑叫许静,还多次写信鼓励我,说我的文字具有理性的力度,希望我多多投稿,这让我信心倍增。此后也不再藏着掖着,而是大张旗鼓地写,心想,让别人刮目相看去吧。
此后,在《宝安报》发稿就像开挂一般,一发不可收拾。散文、诗词、新闻、时评,各种文体都涉猎过。尤以时评最为得心应手,也写得最为风生水起,引起了不少人关注。虽然,这些文字未必有多高的文学性,但从社会角度来看,却也还算有的放矢,言之有物。这些文字都是根据我切身体会有感而发,新鲜而有温度,不是凭空想象的。其中不少建议和观点得到了城市管理者的重视和采纳。这也算是为城市的发展贡献了一份力量,让我感觉很有成就感。
2010年的见报率太高了,发表了近百篇作品,因此宝安日报为我颁发了“2010年度通联工作优秀奖”,这对于我来说,是一份莫大的荣誉。而我从《宝安日报》中汲取了能量,这更是一份无可比拟的知识奖励。在读报和写作中,见证龙华不断发展壮大,而我自己成家立业,也有了个稳固的大后方。龙华也从龙华镇,到龙华街道,到龙华新区,再到龙华区,一步一个台阶向前发展,由农村变成城区,越来越繁华。
龙华区成立后,《龙华新闻》独立发行,不管怎样变化,读报、投稿的初心从未改变。
曾经一起在时评版为宝安的发展建言献策的文友晋东南见我一直坚持读报和写稿,甚为感慨:“对一份报纸保持了近三十年的激情,究竟是什么魔力吸引你?”其实激情谈不上,养成了习惯倒是事实,就像“自家的菜园”,一日不溜达几回,心里就像少了点什么,浑身不自在。我一直坚持的爱好就是读报、写稿,虽然这些年写得少了,但也从未想过放弃。《龙华新闻》是我的老朋友,我为身边有这样的老朋友和知己感到幸福。
一份报,半生缘。一朝相遇,终生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