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华的楼《龙华文艺》

标签:
日报文化 |
分类: 2020年2021作品录 |
刘庆方 文/图
龙华改革开放前是个大农村,就是改革开放后,很多地方还是一片稻田,村民们住的大多是砖瓦房,几乎看不到什么像样的楼房。最早的楼,应该是龙华老街的碉楼,高不到十米,专门用来防御盗匪的,现在仍然屹立不倒,见证着历史的沧桑。
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龙华的楼渐渐多了起来。但多是几层的厂房或者居民楼,低矮、稀疏,布局凌乱,感觉依然像农村。而同时期的原关内早已高楼林立,气派不凡。关内关外完全是两重天。但龙华一直在寻求突破,缩小差距。苏轼有诗云: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可见,古时楼的存在就是城市繁华的象征。现代社会高楼大厦更是城市化进程的必然产物。向空间发展,才能在有限的土地上,产生更大的效益。
上世纪80年代末,龙华大手笔开发了一条南北走向双向四车道的人民路,这条路是龙华的中轴线。其中人民北路金鹏大厦到龙华市场这两公里长的路段两边建了很多楼,这些楼普遍七八层高,大多是行政机关的大楼,且喜欢冠以某某大厦,如市政大厦、财政大厦、建设大厦、自来水大厦、经贸大厦、金鹏大厦,这些楼虽然不是很高,但都连成排,在那个年代还算有点气势。位于和平路与人民北路交叉处的金鹏大酒店最气派,不仅有10层楼高,为当时龙华的最高层建筑,而且还带电梯。金鹏大酒店是当时龙华最豪华的星级酒店,消费高昂,主要接待高端商务人士,一般人很少涉足。龙华人民北路因这些楼的存在而被人们熟知,成了龙华的行政和经济中心。这条路一路向南,足有四公里,两边陆续建了很多楼,并不断向四周扩散,龙华也就渐渐有了点城市的模样。
大概2000年左右,人民路上的电信大厦拔地而起,18层楼高,不是很高,但也是“鹤立鸡群”了,因为周边都是七八层高的小高层楼房。一段时间,电信大厦成为龙华地标性的建筑物。我觉得这才算是真正的大厦,因为此前我见过的大厦多少有些缩水,我甚至在龙华见过最迷你的大厦——位于龙观西路下早新村的晋发大厦,只有五层楼,占地100多平方米,既不高、也不大,更没有电梯,却称为大厦。后来想到杜甫的那句名诗: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也就释然了。广厦、大厦其实都是形容词,并不特指体量很大、很高的楼。在我老家如有村民新居落成,无论是楼房,还是瓦房,亲友都会送上写有恭贺大厦落成字样的牌匾或礼物,可见我们从古到今都对高楼大厦有无限向往的感情。
而我同样也做着在龙华住高楼的美梦,刚来龙华时,我住的是阁楼,虽叫楼,却是利用店铺的空间用木材搭建成的小二层,住在上面不仅通风采光差,还必须以弯腰或爬的姿态行走,否则很容易头碰到楼板,既危险,又憋屈。因此,我发誓要在龙华住上高楼,可以站直了在房子里行走。终于,经过多年的努力,抓住了一个机会于2005年在龙华地铁口旁,买了一套带电梯的楼房,尽管面积只有60平方米,却足可装载我的梦想。后来乘势而上,又陆续买了两套房,但都选择十层以下的楼房,这有经济、便利方面的考量,也有底层人士高处不胜寒的担忧。
龙华真正进入高楼林立的都市生活圈,还是龙华新区成立以后,龙华抓住深圳经济特区一体化的机会,加上深圳北站大型交通杻纽的建成,地铁四、五号线相继开通,龙华作为深圳地理中心的区位优势更加突出。龙华因势利导,规划开发了成片的花园小区、商务中心、写字楼、公共设施等,这些楼如雨后春笋般冒了出来,曾经一片荒芜的民治二线拓展区,短短几年间就蜕变成了龙华最炙手可热的区域。徜徉在其中,道阔楼美,环境优雅,都市的气息渐浓。
除了新开发的楼盘,龙华还通过旧改的方式,改造了很多老旧的屋村、小区、工业区,这让龙华的楼宇生态更加有活力和朝气。其中壹城中心最让我震撼,壹城中心地块原来大部分属于龙华第八工业区,这是龙华最大的一个工业区,转一圈走路的话最少要半个小时。壹城中心是迄今为止龙华最大的一个旧改项目,一共分为十一个区陆续开发,从一区到十一区,上百栋楼,普遍50层上下,各区彼此独立,但建筑风格又融为一体,方圆三四平方千米,堪称楼宇森林,但徜徉其中并没有多少压抑感,因为规划恰到好处,高楼虽多,但并不是挤在一起,楼与楼的间距少则几十米,多则上百米,路与缓冲带也很宽阔,留出来的空地搞了很多园林绿化、文化教育、休闲体育等设施,显得错落有致。还有从A区到E区的商业综合体,连绵两公里,串连起了好几个小区,并以天桥和地下通道的形式连通,住在楼上的居民甚至脚不沾地,就能解决吃喝玩乐等需求。壹城中心真是城在楼中,楼在城中,楼在林间,达到了城与楼、楼与林和谐共存的理想境界。
壹城中心就是龙华楼宇生态的标杆,龙华很多老地方都通过壹城模式而焕然一新。但龙华又不盲目追求楼宇经济,或者建超高层楼宇来吸引眼球,而是尽力保持楼宇生态的和谐发展,从而提升整体人居环境,这就是龙华的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