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心不论迹
(2025-08-25 09:07:58)
标签:
教育军事 |
论心不论迹
据传说阎罗殿的门前有一副对联,写的是: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这句话很有意思,是不是比人间的律令高级多了。它直指人心,你在做善事的时候,虽然事情是善的,但是我们的心却是有心而为之,那这个心的结果导向是不正的,或者是有所求的,这个时候哪怕是善,天道也不会奖赏你。举例,在灾荒年间大家都吃不上饭,这时候有一个大善人,开设粥棚、设救济,人们高呼慈悲万岁!大善人善良。这种事情是善事,毋庸置疑,可是他的起心动念却是,之所以开粥棚,是为了博美名,甚至是博官声,这件事是善的,但是他的发心不是好的,所以这件事可能在红尘当中,可以取得好的结果,但是在天道那里,老天爷却不会奖赏他。
我们看历史或新闻,有多少人沽名钓誉,一边捐着善款做慈善,一边贪污受贿,所以说有心为善,虽善不赏,反之一个人如果做了坏事,但是他在做的时候,他是意识不到这件事是坏的,他的本心是想帮助别人,只是因为自己的认知行为方法,包括当时的各种环境,最终造成这件事的结果不好,反而给我们造成了伤害,但是他们的发心不是特意去残害我们的,只是可能方法不对,这个情况在我们身边人身上其实是最常见的。
我们经常说父母伤害了我们,其实哪一位父母会有伤害子女的心呢,如果说父母就是生出了想要伤害、虐待子女,其实子女根本是长不大的,所以很多时候,这样的一种恶是无心为恶,虽恶不罚。我们常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万恶淫为首,论迹不论心,论心世间无完人。
道家《清净》中有一句话说的特别好,它说上德不德,下德执德,真正有德的人,是不会去彰显他的德行的,他不需要彰显,也不需要人们知道,不需要人们感激,他只是在做着他认为重要的事情而已。就像天地自然,它养育着万物,但他要求我们天地的万物去感谢他们吗?没有。他没有去彰显我有多伟大,所以真正的德是不德的,上德不德,而下德执德呢,就像上面所说的,我做了好事,恨不得大家都知道,然后博美名、博官声,让人人都谢他,他执着那个表象里,他做善事是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此时这个德,又能德到哪里去呢。所以说看这四句话:有心为善,虽善不赏,无心为恶,虽恶不罚,论心不论迹,天道是如此的公平,是如此的包容。
(20250823)
军事:唐代的少数民族将领
唐太宗李世民,常以“亡隋为戒”,注意举贤任能。选用少数民族将领担任当时中央和边境的军事重任,这对促进民族团结,反对分裂势力,起到了很好的作用。契芯何力(?—676年)原是西域少数民族契芯何力部首领易勿真莫何可汗的侄子,该部落自从首领哥愣于公元605年自立为可汗之后,势力发展很快,高昌、尹吾、蔫嗜等部落先后都依附于它。公元632年,即唐太宗贞观六年,契芯何力与他母亲一起,率部一千多人投唐,李世民先后让他担任葱山道(在今新疆天山地区)副大总管、右骁卫大将军等职。契芯何力多次带兵出征,为巩固边境建立了战功,后李世民晋升他为郕国公。阿史那社尔(?—655年)本是东突厥处罗可汗次子,自号都布可汗。贞观十年投唐以后,被任命为左骁卫大将军,先后担任交河道行军总管和昆丘道行军总管等职。其他如史大奈,原是西突厥特勒(可汗子弟官衔);冯盎是高州(府名,在今广东鉴江及濮阳江流域地区)少数民族首领;黑齿常之是百济(朝鲜古国名之一);泉南生是高丽(朝鲜古国名之一)大将盖苏文的儿子;尉迟胜是于阒(古西域古名,在今新疆和田一带)国王;李光弼是契丹族人。这些少数民族将领都曾先后担任了唐王朝的重要军职。
(20250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