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大智慧
(2025-02-09 09:46:51)
标签:
杂谈军事 |
人生的大智慧
人心就像一个口袋,里面什么都不装叫心灵,装进去一点的时候叫心眼,装的太多了叫心计,装的更多的时候叫心事。所以说,人生最宝贵的就是拥有一颗平常之心。身居繁华,心静如水,不为世间五色所惑,不为百味所迷。
明明很善良,处处为别人考虑,甚至有的时候宁愿自己吃亏,也不愿欠别人的,但是为什么还是得不到别人的善待呢?其实对有些人做到仁至义尽就行,有些人无愧于心就好,善良也是要有底线的。
一个人如果要做什么事情,你要是劝不住,也拦不住,那就是这个人的命,说明这个坎坷必须得自己去过,人生这堂课,他也得必须自己上。
凡是自己身体上的一切问题,必定是与情绪相关的,当你长期处在很大的情绪波动当中,你的身体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养生这个问题,其实并不是指讲究吃点什么,补点什么。养生养的是心态,其次是养的胸怀,最后养的是格局。大家一定要多行善事,因为当你有一天遇到了困难,能够帮你渡过难关的,不一定是人,不一定是钱,很有可能就是你平日里给自己积累的善行,所以说,人生最大的投资是积德是行善,但行好事,莫问前程。
人生不过三万天,没有什么是值得攀比的,我们每个人都是这个世界的体验者,体验过后终会离开,当你能够开始去照顾自己的健康和情绪,这场人生你就已经赢了一大半了,至于其他的,有则锦上添花,五则依旧风华。
(20250207)
军事;兵无常势(1)
“兵无常势,水无常形,能因敌变化而取胜者,谓之神。”这是《孙子兵法》中关于灵活指导战争的一句名言,向来为人们所称道。它的中心意思是说,就像流水没有固定形态一样,用兵作战是没有固定不变的方式方法的,要根据敌我情况的发展变化,决定取胜的方针。在古代战争中运用这一原则取得胜利的成功战例是很多的。下面仅举两例。
汉赵井陉之战。公元前402年,汉军攻破代国之后,汉将韩信率军数万,准备乘胜东进井陉袭击赵国。赵将陈余集结了号称二十万大军于井陉口,按照“十则围之倍则战”的战法准备应战汉军。韩信挥军至距井陉口30里处,背水设阵,准备与赵军决战。陈余和韩信的所用战法,都出自前人的兵典。当时汉军远道行军,又途径狭窄的井陉要道,赵国谋臣李左军就此提出应正面坚壁不战,用奇兵绝汉粮道。这本是正确的,但陈余不听,自恃兵多地险,死用“十则围之,倍则战”的原则,坚决要打。韩信则根据对陈余企图的了解,和汉军兵力少且缺乏训练的实际情况,不顾兵法所忌,出奇布设了“背水阵”。结果,赵军全部覆没。“十则围之,倍则战”。通常是胜仗之法,但由于韩信能从对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在特定的条件下灵活运用,打了胜仗。由此可见,在对“兵无常势”的理解和运用上,韩信的确比陈余高明。
虞诩与羌城之战。公元前342年,齐国孙膑采用“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即逐日减灶的谋略,引诱未将庞涓率军进入马陵绝地,歼灭了庞涓军。事隔457年,也就是公元115年,羌族进攻汉朝武都,虞诩奉命率军赶赴武都充任太守。羌人以数千人截击虞诩于陈仓境内的嘴谷。虞诩“令吏士各做两灶,日增倍之”,即采取即日增灶的谋略,威迫羌军不敢逼近,从而及时赶到武都,大败了羌军,孙膑获胜,妙在“减”子上。所以都妙,是因为他们都能从敌我双方的实际情况出发。孙膑减灶是针对魏军“素悍勇而轻齐”的骄狂,以示弱诱敌就范,伏而歼之。虞诩增灶是针对羌军“必谓郡兵来逛”(援兵未必救应)的忧虑,以示强援敌行动,抢先占领武都,取得了歼灭羌军的主动权。孙膑减灶致胜,固然应当受到赞誉,而虞诩增灶致胜,更应当受到赞誉。因为他没有拘泥于只可减不可增的方法。
(202502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