缘分
(2024-07-11 08:33:00)
标签:
纪实故事趣闻 |
缘分
南宋时期,有一位小姐叫黄玉莲,五岁那年跟哥哥和父亲去看庙会,看见一位富妇人带着六岁的儿子和四岁的女儿沿街乞讨,哥哥就开玩笑地说:妹妹,你要是乱跑把你嫁给这个小乞丐,玉莲说:,我就喜欢小乞丐,我嫁给他就成了小乞丐婆了。玉莲仔细一看,这两个可怜的小孩,心生怜悯,就站在那不走了,父亲给了她一把零钱,想看看女儿会怎么做,玉莲就把这铜钱全部给了小男孩。
父亲一看女儿这么善良,心想女儿以后的命运到底是福是祸呢,这时妇人跪下来磕头说:恩公,你家小姐这么善良,我女儿叫春燕,今年四岁,我是没有能力养活她了,你就行行好吧,让春燕给你女儿当丫鬟,赏她一口饭吃,也是她的造化。姥爷看了看春燕面黄肌瘦,一看就是营养不良,又看了看女儿,这时女儿就说:爹爹,留下小妹妹吧!黄老也拿出五两银子给了妇人说:这是你女儿的工钱,到明年底来我家再拿你女儿的明年工钱。妇人从头上拔下一个簪子,放在自己女儿的手中说:女儿,这是娘留给你的念想,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要带在身上,说完千恩万谢地就走了。
玉莲和春燕名为主仆,实为姐妹,转眼十年过去了,她们长得亭亭玉立,人见人夸,上门提亲的公子少爷是一波接着一波,玉莲都看不上,又过了两年,黄家出了一件事,家道中落,过年也只是勉强应付,年后县太爷上门提亲,男方就是当地财主的公子。以往黄家根本不会正眼去看他,但今夕不比往日,眼下家道中落,也不能得罪县太爷,黄老爷就说。你容我几天,我跟夫人和小姐商量一下,县太爷答应给他十天时间,十天后上门迎亲。
黄老爷不想把女儿往火坑里推,就变买了所有的家产,遣散了所有的伙计,带着一家老小到杭州去投奔亲戚。当他到达杭州的时候,才知道亲戚已经离开了,黄老爷急火攻心,得了一场大病,医治花光了所有的银子,没有办法,浴帘就带着春燕上街乞讨。这时候来了一队人马,原来是一位状元游街,状元看见人群中有两个乞丐,他就想起了自己的以前,不由的心生怜悯,下马掏出银子给两个乞丐,突然看见一个乞丐头上插着一个木簪,似曾相识,就问到:这位姑娘请问你的芳名是不是叫春燕,你头上的木簪是哪里的?春燕就说:大人,我们是从未谋面,你怎么知道我叫春燕,我头上的木簪是小时候我念留给我的念想,我一直带在身边。状元郎就说:妹妹,我是你的亲哥哥春生啊!半年前我去苏州找你。你们已经离开了,你们为何过得如此落魄?
春燕看到自己天天念叨的哥哥就在自己眼前,她的眼泪就像喷泉一样喷了出来,一边哭一边说出自己的遭遇,兄妹二人抱头痛哭。纯生说:妹妹,这一趟我要去苏州上任知府,你赶紧带我去见黄老爷,我们一起去苏州。
回到苏州上任知府以后,春燕对哥哥说:小姐很喜欢你,又是我们家的恩人,你就把小姐娶了吧当我的嫂子!春生说:傻妹妹我早就想找人提亲了,那你就当媒婆吧!春燕跟小姐说:小姐,我哥哥喜欢你,我看你们前世有缘,你从小就说想当个乞丐婆,那你就安心当个小乞丐婆吧。就这样,一家人过上了幸福日子。这个故事告诉我们:人与人之间相遇都是缘分,有缘之人兜兜转转都会走到一起,善人结善缘,离开你的人是缘分浅的人,长久陪伴你的认是缘分深的人。
(20240707)
趣闻:磷酸盐矿之国
瑙鲁是一个小国,按人口计算的国民生产总值却达2、5万美元(1978年)居于世界之冠。是美国的3倍多,磷酸盐矿的巨额收入,保证了瑙鲁社会福利事业的迅速发展。全国普遍实行住房、电灯、电话、医疗免费。
(20240708)
郑翻钢的前半生(129)
由于经常接触,相互比较熟悉,陶陶还没看到人在哪里,就听出是郑翻钢的在喊她。“翻钢——”她边喊边跑过来。“翻钢,真对不起,昨天大队的领导说什么也不让我回来,我急的嘴都起了大水泡,你看。”说着凑近郑翻钢的身边。“最后还是张万宣帮我出的主意,让我以回沈阳以搞外调为借口,一大早截住一辆过往的大卡车,这样才回来的。”陶陶顾不得擦一把脸上的汗水,说:“走吧,到我家去。”
“我们几人刚从你家出来。”郑翻钢说。
“真的?”她不相信地问。
“不信你问她。”郑翻钢指着沈华说。
“是的。”
“那现在去哪?”冷不丁的问话,让郑翻钢一时无法回答。说实话吧,她会不高兴的,不说实话吧,在她面前郑翻钢还没撒过谎。沈华看出了郑翻钢踌躇未决的表情,忙接过话茬说:“准备去我家。”
“既然如此,那我就不打扰了,你们去吧。”陶陶生气了。
“陶陶你说什么?”郑翻钢睁大双眼地问。
“走吧,我们去吧!”向斌在中间解围地说。
郑翻钢见向斌出来解围,马上接着说:“你不去,那我也不去了。”
“走吧,陶陶我们一起去吧!”沈华劝解着。
“那我得先回家,把东西放下,骑台自行车呀”。
“好吧,我们在这儿等你。”郑翻钢马上应承着。
沈华临从家里出来时,就做好了准备,当郑翻钢他们一进屋,沈华的妈妈只说了几句话,就端起已经包好的饺子去厨房。陶陶出于女人天生的本性,见人家要煮饺子了,便偷偷地溜了。陶陶的走,对郑翻钢无疑是一种无声的语言,暗示他不要在此吃饭。反应敏捷的郑翻钢,只好拿起陶陶留给他的自行车钥匙,也借口走开了。
陶陶出来后,在离沈华家不远的一棵大树下,面朝沈华家的方向,在等待着郑翻钢。“你怎么不在她家吃饺子呢?”
“你不吃,我能在那儿吃吗”。郑翻钢讨好地说。
陶陶胜利了,马上笑了笑,转过话题问:“我回来晚了,没能到车站接你,生我的气了吧?”
“没有。”
“你不该生我的气。要知道大队领导说什么也不让我回来,就是今天,他们也没批准我回来。可我想来想去,如果今天再不回来,明天你就会回家了,所以我是硬着头皮,扔下广播室的工作,偷偷地跑回来的。”陶陶在解释着昨天的情况。“翻钢,大娘去哪了?”
“他住在姐夫妈家。”
“那晚上我去接她老人家到我家来住。”
“算了吧。”郑翻钢制止着说:“晚饭后你母亲让我去你家,不知干什么?”
“杀鸡请你吃饭呗?!”……
晚上,郑翻钢又来到了陶陶家。
“翻钢来了。”陶陶的大姐首先打着招呼。
城市居民家的灯光相继熄灭了,天色已晚,就在这不断显示着白天与黑夜的交替中,孩子们在悄悄地长大、成熟,年轻人的心正向着社会、人生敞开。有意的安排,郑翻钢进屋不到十分钟的功夫,陶家其他人都走了,只剩下陶陶、她大姐还有她妈三人。
(20240709)
关于一个人
有人说:小时候有一朋友圈,长大后就剩一个朋友圈,确实如此。很多人在不知不觉中,渐渐就淡出了彼此的世界,与往日的喧嚣比起来,我们终究还得回到一个人的状态。人,总是越长大越孤独,也许每个人在年少时都有几个挚交好友,后来慢慢就变成了点赞之交,到现在连打开聊天的一句问候都显得尴尬。
大概人和人之间本就是两条轨道,不相同的道路,在某个节点虽有交集,而后也只能是渐行渐远。一个人久了,就逐渐习惯没有人陪伴的日子,很多时候,我会觉得一个人挺好的,可以不用顾及别人的想法,想什么就做什么,也不去迎合他人的喜好,不想做什么就不做,只是在某个瞬间偶尔会感到孤独罢了。
从前的我也想过有人陪伴,遇到一丁点的委屈就恨不得立刻会找人去倾述,但后来就不再期待谁的出现,开始学着一个人出入,一个人做饭,一个人看电视入睡。以前的种种不习惯,如今都慢慢滴开始适应。毕竟在这个世界上总有些路只能一个人走,总有些事只能一个人扛。那些越好同行的人,终有一天在某个渡口离散,那些一起走过年华的朋友,总共有一天会与你挥手告别。当你见证了太多的悲欢离合,经历了无数的孤苦磨难之后,就会逐渐明白,人这一生注定是一场孤独的旅行,我们只能依靠着自己一步一步从泥泞中走出来,然后发觉,其实一个人也没什么不好,在我们这一生中有人上场是偶然,有人退场是必然,缘起缘灭,相聚有离别,到了最后,终究还是要一个人走。
(20240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