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妈人生最后的十三天(20)
(2024-05-07 10:13:08)
标签:
情感小知识 |
老妈人生最后的十三天(20)
老妈的一生是慈悲的一生,举三件事足以证明。第一,爷爷死后当年分家时,继奶奶领着六岁的三叔,难以独立撑家,老妈主动和婆婆商量,并把孤儿寡妈的娘俩接到自己家中生活,一起过了八年的时间,直到三叔成人。第二,当年我太太的娘家侄,按辈分算是我们的爷爷辈,因为穷,老哥俩一辈子都是单身,哥哥七十三、弟弟七十岁,因为没有劳动能力,无法生存的时候,老妈收留了两位孤寡老人,直到1958年当地成了敬老院,才离开我家。第三,老妈生活的那个村里,有一个人不太精明,被人瞧不起,挨家挨户要饭吃,很多人看见像撵狗一样撵她,而老妈只要看见她站在我家的大门口,就主动给她拿东西吃……类似之事,举不胜举……
老妈的一辈子劳苦功高,真的就像蜡烛一样,燃烧尽了自己,把全部精力奉献给了儿女,也贡献给了他人。
老妈火化前的两件事,令人不解:
一是火化的头一天晚间,在土地庙跟前烧花圈和纸活的时候,很多人都清楚地看到在烟灰上升的天空中,出现了一条龙一样的烟尘,摇头摆尾地升入了天空……
二是老妈的遗体在室外寒冷的气温里整整放了一天,火化前用手一摸,她的脸却没有僵硬的感觉,似乎跟平时活着时一样有弹性……
…………
没有任何的告别仪式,没有嚎陶痛哭的声音,没有例行公事的虚伪,没有被哀乐感染的肤浅之情,有的是多少年来儿女对老妈的真挚感情,是多少年来血肉之心……永别了,再也听不到老妈的声音了,能看到的只是老妈留世的面容。
(20240505)
小知识:借光的由来
很多时候向人们询问或请人给予方便时,人们常以“借光”为客气语。借光一语有人以为源自汉人匡衡凿壁借光的故事,其实,借光源自《战国策》。
《战国策.秦策》有这样一句话:夫江上之处女有家贫而无烛者,处女相与语,欲去之。家贫无烛者将去矣,谓处女曰:“妾以无烛故,常以至扫宣布席,何受余明之照壁者?幸以赐妾,何妨于处女,何为去哉?”处女相语,以为然而为之。
战国时期,秦国的甘茂因获罪而逃亡齐国,路上遇见出使秦国的齐国的大臣苏代。甘茂为了取得苏代的同情讲了上面这个故事。故事说在江畔上有几个姑娘,每到晚上聚到一间屋子中做纺织一类的活计。其中有一个贫家女无力买烛,只好借别人的烛光照亮。后来,姑娘们想撵走贫家女。贫家姑娘在将要离开之前对姑娘们说:“我因为无钱买烛,很觉过意不去,所以我每天都来的很早,打扫房间,为大家铺好坐席。即使我不来,这灯烛的余光也只能照亮墙壁,我借点余光对大家并没有损失呀?何况我对大家还有帮助,何苦要撵我走呢?”姑娘们觉得贫家女说的有道理,便把她留了下来。
欲语“借光”即源自这个故事。
(2024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