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从前的年
从前的年,过的是新鲜。物质匮乏的年代,只有过年最值得企盼。踩着雪赶集,背回平日难见的物件,装着半斤水果糖和两盒甜糕点;还有鲜艳喜庆的年画,秦琼和敬德怒睁圆眼;一只粗糙的塑料花,插在舍不得扔掉的酒瓶里,能点亮贫寒之家的一整年。全家人好容易去照相馆照张相,紧张得表情好像都不是那么自然。
从前的年,过的就是嘴馋,小孩子一天往厨房跑好几遍,总想偷吃点肉丸和好吃的。小年过后杀猪宰鸡,放仓房里用雪埋上防止风干。妈妈做好多好吃的,我们围着灶台不停地转,哈喇子差点流到盘里边,尝一点后还想再尝一遍,心想着啥时能敞开肚皮,把这些好吃的全吃完。
从前的年,过的是仪式感,自己动手的喜悦冲洗了贫寒的难堪。会写毛笔字的人,全村的乡亲排起长队要写春联。手巧的大娘能剪出不重样的窗花,吉祥的图案剪出朴素的心愿。我们开心地跟在大人后贴对联,猪圈鸡圈旁贴“六畜兴旺”,米缸面缸旁贴“五谷丰登”,压水井旁贴“川流不息”,就连门口的老树上,也贴张“出门见喜、恭贺新年”。人与人之间很是亲热,一件喜事能在乡邻里传个遍。
从前的年,过的是企盼,有钱的人家才放整挂的炮鞭。三十的饺子实在是香,但我们来不及细品,就知道狼吞虎咽。那时候的天好冷。没有暖气我们也能熬到十一二点。噼噼啪啪的鞭炮声在深夜点燃,小伙伴打着灯笼映红小脸。捡没响的散鞭用口袋装满。我们才恋恋不舍地把家还。
从前的年,过得很温暖,一件新衣裳就能臭美整个新年。除夕晚上睡觉前,拿出妈妈做的新衣裳在身上试半天,睡觉前不忘叠得整整齐齐放在枕边,心想着穿上这身行头去拜年,会不会比往年多得几块压岁钱。
从前的年,过得很缓慢,走亲戚要花上一整天。一手拿着浸透油纸的甜果子,说说笑笑就到了村那边。五块的压岁钱在那时算是巨款,握在手中感觉自己像个老板,不小心弄掉一张,总会难过好几天。
从前的年,过的是团圆,走亲戚从初二走到十五,一出动就是一大家子也没人烦,乡邻间不像今天这般冰寒。那时候没有手机,更没有电话短信拜年。吃饭时有说有笑地吃饭,见面时诚诚恳恳地拜年,烛光下老友能说很久的话,雪地里离别的亲人舍不得说再见。没有电子设备和高科技的年代,专注的心和真切的情,布满记忆中春节的每一天。
从前的年,清贫如洗却不孤单,从前的故乡,河水清澈牛马撒欢,从前的春节,没有春运年味不淡,从前的我们,心里善良又简单。
忘不掉的是曾经的人,回不去的是从前的年,最怀恋的是纯真的情,最想吃的是故乡的饭。我们终将走过从前,我们总要迎来明天。如今的年味为什么这么淡,是现代化通信设备冲淡了乡情友情和亲情,还是什么说不清的原因让人忘却了不太遥远的从前!
(20240209)
春节的伟大之处,一个国家能不分天寒地冻与春暖花开的地域,居然这么自然、情愿、真心实意地加入如此重大的一次盛典,还是每年一次,从不间断,它的凝聚力到底在哪里呢?这就是家庭中亲情的力量让中国人能够自觉地遵循着人伦的大道,它大于宗教,大于政治,大于金钱,不管家在穷乡僻壤,还是灯红酒绿的都市,都要千里迢迢、跋山涉水往家奔,谁也阻挡不住中国人回家过年的脚步。
习俗的认同,是生活状态的一致性体现,长久生活状态的融合,势必形成共同的集体人格,从而构筑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价值观念,这个文化的主脉就是以家为核心衍生出的亲情之线。一个人即便走到天涯海角,心中都扯着一根无形的线,有多少中国人,就有多少条线,这些线交织在一起,就是中国人用情感编织的血脉之网。这种巨大的凝聚力历久不衰,任皇权更迭、王旗易帜,中国人回家过年去滋润亲情的初心始终不改。“有钱没钱回家过年”就是中国人对宗族血脉的寻根问祖。
有人曾经担忧过域外的圣诞节、情人节之类的节日会淡化中国人对自己传统节日的固守。可当人们在春运的当口,站在车站、码头、机场看看那些奔家去的人流,你就知道心之所向是怎样一种势不可挡的力量。就算把全世界的节日都写在中国人的日历上也撼动不了春节的一根毫毛。一个融化在文化基因中的传统节日,对这个民族有如此强大的整合能力,多么令人惊叹。我们的春节,是我们的文化认同、文化自信、文化自觉汇聚成的民俗、民心、民意。我们的春节,是全世界华人热爱生活、看重亲情的最好体现!
(20240210)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