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爸百年勾起的回忆(23)
(2023-10-12 11:41:47)
标签:
收藏小知识 |
老爸百年勾起的回忆(23)
老爸遗体入棺后,第一件事就是将蒙在老爸头上的麻袋,用力地扔到房顶上,然后在司仪的主持下,开始给老爸开光,所谓开光,是人死后必须要进行的一个程序,无论是在城市,还是在农村,都是如此。开光时,长子(或长女)手拿打狗棍(用八寸长的秸秆,一头缠上棉球),蘸上酒精,司仪说,孝者边重复边做动作“开眼光,看四方,开嘴光,吃牛羊……”孝家在司仪的指导下,将打狗棍在逝者的眼睛上、嘴上轻轻地搽试,开光结束后,将打狗棍扔到房顶上。
人入殓后,要在棺材的前上方摆上遗像,挨着是一只纸扎的公鸡,也叫招魂鸡;在棺材的中央上方放一碗白米饭,在饭碗中间立插一双筷子……管材的正前方摆放一张方桌,桌上供着四样贡菜,四样点心,四样水果,并摆上两双筷子和两个酒盅两瓶上好的白酒。香炉的香火是不能断的,长明灯是不能灭的,烧纸盆里的灰是不能丢的。
……农村的白事情,在某种程度上来说,比红事情更为隆重,更要复杂。红事情只是当天几个小时就可完成,把婚礼的场面应付过去,就万事大吉了,而白事情却复杂多了,前后至少要三天时间,如果赶上初一或十五的话,那是不能出殡的,就只好四天了。更有讲究的人家,要前后停尸七天。不管是三天,还是七天,这期间的说道也特别多,礼节也特别多,稍有不周就会出现瑕疵,总而言之,白事情极其复杂。在农村有个不成文的规矩,就是老人家去世后,纸活和雇鼓乐的钱,由女儿负担,其它发送的所有费用由儿子承担,当然也有儿女平均负担的。
说到鼓乐,这里还有一个小插曲,一般情况下,谁家办白事情通常都是雇一拨鼓乐,也有雇两拨的,每拨鼓乐都自带平台,自带音响,自带道具,孝家只负责吃住和费用,鼓乐队会根据司仪的要求,适时给与音响配合,每到一个环节,他们都极尽其能事。
中午时分,三个讨钱的人,其中一人吹着喇叭,一人头顶方桌,桌上有四个贡菜,一个小女孩领路,一进大门就放声大哭,边哭边喊“爹爹”,这时负责接待的孟宪坤走上前来,接过贡菜摆放在棺材前,然后从兜里掏出一百块钱,表示还礼。此时,鼓乐队应该奏哀乐,可他们却用西洋乐器奏起了欢快的歌曲,气得二哥差点上前把鼓乐队的乐器给抢下来扔了。
下午两点钟开始装库,金银财宝四个库分别放在棺材的两侧,在鼓乐声中,孙男外女,按辈分、按老少,分别把金元宝、纸钱等装入库中。装库象征着在老人在临走前,最后送些钱财,以备在去阴间的路上不时之需,四个库装满之后,用封条封好,摆放在大白马脚下,意思钱财太多,一个人背不动,只好辛苦大白马了。
午后三点开始送山。送山意为人死之后的第二天,要到城隍庙去报到,因为当地没有城隍庙,便把西河边上的三角地视为城隍庙。送山的时候由长女带路,她身穿孝衫,手拿一把扫帚,边走边做出扫的样子,其意在于扫清路上的一切牛鬼蛇神,由于大姐不在,二姐便顶替大姐。在姐姐的身后跟着一大群帮功劳忙的人抬着大白马,举着金银财宝库以及各种花圈和纸活,接着是吹鼓手,后面是穿着孝衫的儿孙们,最后是腰系孝带的亲朋好友。从家门口出来,沿着主要街道一路向西,每走到一个十字路口,吹鼓手便站在原地使劲地吹,并表演着各种花活,这时司仪就会上前,从怀里掏出一百元钞票,表示答谢,之后吹鼓手停止在原地的表演,继续前行。
当天给老爸送山的队伍相当庞大,光穿孝衫的人至少有四五十,帮工劳忙抬纸活的也有好几十,队伍走在大街上,真的是浩浩荡荡,走到哪条街,街邻们都会从屋里出来注目观看。到了城隍庙之后,把所有的纸活都堆在一起,然后司仪开始替逝者前来报到,说些别人听不懂的话。儿孙们跪在纸活旁,三叩首,随之那些纸活在火光冲天之际化为乌有。送山回来的路上,人们一是不许回头看,二是不许互相说话,只有回到灵棚的棺材前放声痛哭之后,才可以说话。
(20231005)
常识:最古老的天文台
目前世界上留存下来较好的最古老的天文台是公元632-647年间建于南朝鲜庆州的瞻星台。
我国保存下来最古老的天文台是河南登封县告成镇的观星台。相传此处是周工测景(影)的地方。公元723年,南宫说在这里建立了石表。元代初年1279年,郭守敬在这石表上的北面建立了永久性的大型测景台,台身为280平方米,高9、46米,到明代改成观星台。1975年进行了全面修正。
(20231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