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役期间难忘的事(1)
(2022-10-29 08:40:34)
标签:
往昔军事 |
服役期间难忘的事(1)
“新兵蛋子”一词,在部队里是广为流传的一句话,“屌兵”一词是连队中班长或排长批评人常用的一句话。新兵入伍后,首先要经过严格的军事训练,把你从娘胎里带来的一些痼癖动作,彻底底克服掉,经过训练、考核,合格后才能将你转为一名正式军人。在新兵训练期间,你的政审、身体或者是军事训练其中一项不符合规定,你是不能成为正式军人的。
回想起我刚入伍在新兵连训练即将结束,迎接团里检查组验收时,在考核场上发生的一件事,是我终生不会忘记的。当时我所在的新兵班,被抽到的考核项目是队列。我们班共有新兵九人,班长是73年老兵,叫于永连,由于我个子比较矮,排在倒数第三,倒数第二是刘思山,排在最后的是副班长。考核时,齐步走、正步走、跑步走、原地踏步走等都很顺利,就在向左、向右、向后转的时候,当班长下达“向左转”的口令时,我却鬼使神差地转向了右边,这是最低级的错误,当大家都转向左面时,我发现自己转错了,立刻改正了过来,但那也是要被扣分的。排长詹胜发现我转错后,立刻瞪起了眼睛,他的眼睛本来就有点那个,瞪起后就更有点那个了,瞪眼的同时他还骂了一句“妈个X的”。挨骂后,自己知道错了,但根本不敢还口,只好忍了。这件事让我一辈子都忘不了……
(20221027)
军事:“将军”溯源(2)
将军首先出现在晋国并不是偶然的。春秋末期社会发展总的趋势是奴隶制的日趋崩溃,封建制日益兴起。当时晋、齐、鲁、楚、郑等国,先后进行了社会改革。公元前645年,晋国“作州兵”废除了过去奴隶和平民不能充当甲士的限制,扩大了征兵范围,引起了军队成分的改变。这样“甲兵益多”,晋国便在原有三军的基础上另增设三军,即“作三行”。每一军具体人数多少,史书语焉不详。但据《左传》记载,在晋楚泌之战,晋国的后续部队夜渡黄河时,“终夜有声”。昭公十三年,晋国治兵于邾南,既有甲兵四千乘,按当时通常的计算,一乘包括兵车一辆,甲士三人,步卒二十七人,也有十二万人之多。军队人数的增加,必然引起战争规模的扩大,给作战指挥提出新的要求。以往君主亲自兼任作战指挥和文武不分职,出则为将,入则为相的指挥方式,已经不能适合于新的情况,客观上要求专任的高级武官来指挥作战。
还要看到,春秋末期铁制兵器和强弓劲弩出现于战场,产生了新的兵种——步兵和弩兵。这使战斗队形由单一变成多元,对战术原则的演变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商州时代的阵势还是由车兵组成的单一车阵,停止时像一座山,行动时是一个整体。到了春秋末期,这种行动笨拙的车阵已经逐渐演变为由兵车、步兵、弩兵等组成的多元方阵。如郑国有“鱼雨阵”,分左拒、右臣、中军,排成倒品字形的队形;魏国有“支离破碎”,是一种分散配置的队形;楚国有“荆尸之阵”由三军和二广各成五个小方阵,并按中前左右后排成一个大方阵,在阵后另有“游闕”车队担任游击和补缺;吴国有“方阵”,以百人为一彻行。百彻行为一方阵;越国有“勾卒”,是三军仪外用已诱敌的迂回部队,等等。这些新的变化,使得作战方式日趋复杂,战场趋势日趋扩展,必然要求作战指挥方式加以改进,以适应这一新的发展。专职的将军正是在这种新的历史条件下应运而生的。至于文武分职的相国和将军制度的最终确立,则是战国时期的事了。
由此可见,“将军”的产生,如同军制建设上的任何一项改革的出现一样,都不是个人意志的结果,而是一定历史条件,特别是阶级斗争形势和战争实践的发展的产物。随着这种发展不断地注意改革军制,对于赢得战争的胜利是有很大意义的。
(20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