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趣事——吹哨
(2022-08-09 10:35:55)
标签:
童年趣事军事 |
童年趣事——吹哨
小的时候,我是属于“蔫吧淘”的那种小孩,不像有些孩子明目张胆,敢作敢为,而我总是在背后给人支遭、出谋、纵庸别人到台前去做,有时候还搞些恶作剧之类的事情。记得有一年夏天农闲时,大队组织各个生产小队篮球比赛,比赛虽然不很正规,但在比赛时是要有裁判的,当时的裁判不像现在场上有三人,还有什么第四裁判和技术台之类的人员,那时比赛时场上只有一名裁判,吹的哨子也是普普通通的那种,但只要哨子一响,比赛双方就立刻停下来,看着裁判的手势……
有一天晚饭后,(我们当地都是两顿饭,下午三点多钟就吃完饭了),太阳还没下山呢,第一生产小队和二队的比赛就开始了,球场旁边围了很多人,大部分都是年轻人和学生,比赛进行得很激烈,就在这时我离开球场,走到离球场将近二十米的地方,拿出兜里的哨子,放在嘴边使劲地吹了一下,哨音短促有力,而且声音很大,比赛人员听到哨响,立刻停了下来,都莫名其妙地看着裁判,此时,裁判也瞪着双眼看着队员,心想我也没吹哨啊,怎么比赛就停了呢?就在大家愣神的时候,不知谁在一旁大声说:“不是裁判吹的哨,是老李家的那个孩子吹的。”……
真是“蔫吧淘”啊!
(20220807)
军事: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1)
北宋的著名科学家沈括在他的《梦溪笔谈》中,记述了一座古代城堡,即东晋十六国时的匈奴人赫连勃勃(?—公元425年)所著的统万城(今陕西横山西北)后人亦称赫连城。在中国的古战场上,所谓固若金汤的筑城是很多的,为什么唯独这座赫连城引起沈括的兴趣呢?
沈括指出,赫连城最大的特点是:“城不甚厚,但马面极长且密”。所谓马面,是为了防止兵器射击死角而突出于城墙的戌楼。他曾叫人亲自丈量过,各马面凸出来的长度都是四丈,彼此相距六七丈。马面长,便可反射(倒打或侧打)城下攻者;马面密,“则矢石相及(交叉衔接)”。这样,敌人便很难接近城墙。他分析了赫连城的优长,又联想到当时边城设计上的弊病,不无感慨地说“今边城虽厚,而马面极短且疏,若敌人可到城下,则城虽厚,终为危道。”期间更多刓其角(把城墙砌成圆形)谓之“因敌”此尤无益(这尤其没有好处)”。沈括认为:筑城应该首先考虑到能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只有想办法使敌人翼侧暴露,无法在城脚下停留,城防才能坚固。否则,即使城墙很厚,但本身也有很大的死角,不能给接近城角的敌人以杀伤,也很危险。因此,他大声疾呼:“赫连之城,深为可法也(很值得效法)”。
(2022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