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阿Q正传》教学案

(2008-05-20 08:55:52)
标签:

杂谈

分类: 高一学案

广州市第八十一中学第二学期教学案

Q正传》教学案

年级  高一  备课组:  语文

班级           姓名            学号       

 

教学

目标

知识

能力

1、分析文中阿Q的几个生活片断,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外貌等描写,分析人物形象特点。

2、引导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对阿Q精神胜利法作明确的诠释,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探究和研讨。

3、品味鲁迅幽默而含讥、委婉而多讽,人物富于个性化的语言特色。

情感

认识作品所揭示的国民性弱点及社会根源。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小说内容,对阿Q精神胜利法作明确的诠释,对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进行探究和研讨。

教学难点

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教学方法

质疑法、讨论法

课时安排

3课时

课序

教 学 内 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准备

部分

1、正音:伶仃(    )(       疮疤(    )(       犯讳(       口讷(    )揪(    )住   虫豸(     诧(    )异   擎(    )起  舂(    )米

2背景资料:《阿Q正传》是鲁迅小说中最著名的一篇,也是最早介绍到世界去的中国现代文学著作。写于1921年,后收入《呐喊》。 《阿Q正传》以辛亥革命前后的未庄为历史舞台,以主人公阿Q的活动为线索,以批判阿Q的病态心理精神胜利法为重点来组织材料。在艺术创造的过程中,作者不但从中国的现实社会出发,以农民的实际生活为基础,去“杂取种种人”,概括出阿Q的典型性格,而且着眼于辛亥革命这样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设计未庄这样一个闭塞落后的江南农村,作为阿Q生活的典型环境。这样,就使阿Q这个形象,既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又具有深刻的典型意义。从这个意义上说,《阿Q正传》是辛亥革命时期农村生活的一面镜子,是旧中国劳动人民的奴隶生活的深刻写照,也是中国近代民族被压迫历史的缩影。

 

查字典,

正音。

 

 

 

 

阅读背景资料,自主学习。

 

 

 

基本

 

 

 

部分

第一课时

一、整体感知

1、看看文中写了阿Q的哪几个生活片断?

生活片断:自吹“阔得多啦”;讥笑未庄人“不见世面”;癞疮疤的故事;押牌宝的故事;蒙赵老爷的嘴巴;与王胡撕打;挨“哭丧棒”;调戏小尼姑……

2、课文写阿Q动手打人或被人打共有五次,请找出来,划出阿Q当时的语言、心理、动作等句子。(见教师用书)

3、阿Q这个人物形象给你留下什么印象?你对“精神胜利法”怎么理解的?(鼓励发言,不求标准,只要积极思考,有所感悟即可。)

 

第二课时

一、重点落实

什么是阿Q的“精神胜利法”?引导学生紧扣文本,剖析有关阿Q的几个生活片断,尤其是五个与人冲突的场面。

明确:阿Q在未庄(未有之庄,却无处不在),上无片瓦,下无寸地,无名无姓,别人只要他帮忙,只拿他玩笑……(扣住课文开头的几段),但对自己的失败命运和奴隶地位采取了难以置信的辩护和粉饰态度。

或者妄自尊大,根本不承认自己的落后与被奴役,沉醉于没有根据的自尊:“我们先前……比你阔的多了啦!你算是什么东西!”“我的儿子会阔得多啦!”

或者讳疾敏感,无视缺陷:因为头皮上的癞疮疤,“讳说‘癞’以及一切近于‘赖’的音,后来推而广之,‘光’也讳,‘亮’也讳,再后来,连‘灯’、‘烛’都讳了。”

或者自轻自贱,甘居落后与被奴役:“打虫豸,好不好?我是虫豸——还不放么?”

或者自欺欺人,在自我幻觉中变现实的失败为精神上虚幻的胜利:“用力的在自己脸上连打了两个嘴巴……仿佛是自己打了别个一般……”“儿子打老子”

或者麻木健忘:“……拍拍响了之后……似乎完结了一件事,反而觉得轻松些……早已有些高兴了。”

或者畏强凌弱,在转嫁屈辱中得到满足:调戏小尼姑。

总之,在现实中处处受凌辱,在精神上又能以自欺欺人来安慰,以便在黑暗的社会能继续苟且偷生。强者愤怒,抽刀向更强者;弱者愤怒,抽刀向更弱者。阿Q主义实质上是以失败主义为核心。

二、细节研摩

1、阿Q的姓名籍贯如此“渺茫”,表明了阿Q怎样的地位和处境?

连姓、名、籍贯都渺茫的人,可见其地位之低。中国农村特别注重姓氏宗族,势单力薄的姓氏,往往受欺负,而旺族大姓,也往往感到自豪。阿Q没有姓,没有名,也没有籍贯,那就是无可依靠,其悲惨处境,自不待言。

2、阿Q一方面以进过城而“更自负”,另一方面又“鄙薄城里人”,这又表现了阿Q什么样的心态?

可以说这是一种矛盾心态以进过城而自负,是对于未庄人的自负,某种程度上表现他盲目趋时,以为进过城就非常了不起,看到了未庄人没有看见过的东西;而“鄙薄城里人”则表现他盲目的自尊自大和狭隘保守。

3、“我总算被儿子打了”这个想法表现了阿Q什么心理?

表现阿Q实际上失败了,但又不愿意面对失败,而找些借口来安慰自己从而取得精神上的胜利这一心态。

4、“阿Q不幸而赢了一回,他倒几乎失败了。”怎样理解这一句里“不幸”“倒”“几乎”这几个词的意思?

表面看,“不幸”与“赢”自相矛盾,但实际表明,阿Q输钱是幸运的,赢了反而成了不幸的根源了,可见那是怎样的一个黑白颠倒的世界!“倒几乎失败”,阿Q这一次面临失败的真正考验,但实际上他的精神胜利法又一次神奇地发生了作用。作者用这样的话意在表明,连这样的失败都没有使阿Q的精神胜利法失效,可见阿Q已经“病入膏肓”,无可救药了

5、“然而阿Q虽然常优胜,却直待蒙赵太爷打他嘴巴之后,这才出了名。”联系上下文,说说“蒙”在此处有什么含义。

挨打也像荣幸地蒙受恩惠,这个意思在后文有详细的说明。一个“蒙”字,形象地刻画了阿Q以及看客们那种以丧失人格为代价换来盲目的趋炎附势的变态心理。

6、“阿Q此后倒得意了许多年。”阿Q“得意”什么?

他得意因为曾经受过赵太爷的打而换来了人们对他的“仿佛格外尊敬”。实际上这是一种可悲的结局

7、“阿Q 跄跄踉踉的跌进去,立刻又被王胡扭住了辫子,要拉到墙上照例去磕头。”文中“照例”说明什么?

“照例”说明阿Q总处于被打的地位,他被王胡等人拉到墙上碰头远不止一次,而是一种家常便饭

8、“阿Q 在这刹那,便知道大约要打了,赶紧抽紧筋骨,耸了肩膀等候着”中“等候”一词用得妙在何处?

“等候”一词,不仅表明阿Q奴隶性,被动挨打不敢反抗;更表明他主动地接受惩罚。这种奴性人格,变成某种受虐狂,让人触目惊心。

9、与阿Q的“十分得意”相比,“酒店里的人”为什么只有“九分得意”?这揭示出一个怎样令人深思的社会现象?

“九分”是作者生造的词,但十分成功,作者略带幽默地鄙夷了“酒店里的人”即看客:这些看客个个有着一颗肮脏的灵魂,他们因为没有像阿Q一样亲自动手调戏小尼姑,因此觉得不十分过瘾,所以比阿Q少一分得意,而只有“九分得意”。这表明当时人们之间缺乏起码的同情心

 

第三课时

一、 难点探讨:怎样理解阿Q这一人物形象的典型意义?

《阿Q正传》的最大成功就在于作者精心刻画了阿Q这一典型人物。尤其是阿Q身上的精神胜利法既反映了当时国民普遍存在的病态,也反映了几千年封建文化的积淀。所以《阿Q正传》的典型意义又是深广的,它深刻地揭示了一种民族劣根性,也揭示了人性的弱点。

明确:在小说中,Q精神胜利法明显打上了近代社会急剧破产、不能掌握自己命运,又找不到出路的的不觉悟的农村流浪雇农的阶级烙印。小说对末庄典型环境的描写,深刻地揭示出Q的精神胜利法与支配者整个社会的封建传统思想、封建等级制度的联系,与小生产的落后、闭塞、保守、软弱地位的联系,在这个意义上,可以说阿Q是一个落后农民的典型。

另一方面,Q的精神胜利法又是历史上“两次奴于遗族”,在近代帝国主义侵略面前失败的中华古国屈辱地位的产物,是一种丧失民族自尊心、自信力,安于并掩饰民族落后与被奴役命运的民族精神状态,即鲁迅所说的“国民性弱点”

进一步说,一切伟大的文学典型,都具有十分广泛的历史概括性,阿Q精神不仅是个别阶级、民族的现象,只要还有个人或集团处于落后地位,就有产生粉饰落后的精神胜利法的可能。

二、课文拓展:对阿Q精神的再认识

今天,你怎么看待阿Q的 “精神胜利法”?我们生活周围还有阿Q似的人物吗?还有精神胜利法的翻版现象吗?启发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就“人要不要一点阿Q精神”展开讨论、写一篇小作文。譬如《浅淡阿Q的精神胜利法》、《阿Q精神之我见》、《阿Q的徒子徒孙们》等等。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