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取其精华 弃其糟粕”这种文化现象很荒谬。

(2010-12-31 00:24:49)
标签:

教育

糟粕

中国传统文化

孔圣人

《弟子规》山东

李诺言

杂谈

分类: 诺言诺语

  
  核心提示:山东省教育厅昨日发出通知,要求中小学在开展经典诵读活动时要“取其精华,弃其糟粕”,禁止学生全文诵读《三字经》和《弟子规》等。对此,成都市《国学经典诵读读本》主编唐小林称,成都国学读本已"取其精华,弃其糟粕"。
   文/李诺言

  这则新闻看了三遍,这也是今天唯一看了三遍的新闻,暂且不说“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个观点是多么的优秀,但从这山东这一个孔圣人故乡,它的出现的确够荒谬的,孔子这位中国古代的儒家大师一生也做过一些很糟粕的事,而我们却没有忘记这些事儿,如果我们看一个圣人只看他的好而忽略了他的不好,那这圣人不知道有什么值得看的,庆幸的是,我们并没有这样做,大家都记的孔圣人的糟粕之处。
  
  山东教育厅表示,义务教育地方课程《传统文化》是全省统一规划建设的课程科目,精选了体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优秀经典篇章,是中小学校弘扬和培育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基本载体,可我却认为一个民族的文化传统单方面只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这简直就是对传统文化的一种不负责的态度,一个民族的文化,从发源到弘扬,它不可能一直都是优秀的,世界上两千多个民族几乎都是这样的,让文化顺其自然发展,不会因为各自的文化存在着糟粕而任意删除,这是对文化的一种亵渎,对传统文化的一种践踏。
  
  中国传统文化中,很多文化都存在低俗现象,这种现象的存在非常普遍的,无论哪一个国家都有着这样的现象,不能因为这种文化的低俗,而故意的删除,要知道一个国家的文化它就是有优秀与低俗构造而成的,中国的传统文化也是这样构造而起来的,大部分文化基本先是从民间的低俗文化脱颖而出,然后再由各作家不短的努力,才有了优雅之分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中,自强不息的精神占据重要的地位。孟子曰:“故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这是一种积极的处世态度,也是一个人的精神状态。《易经·乾卦》中更明确地表述了这种自强不息、奋斗不息的精神。 几千年来这种精神已经不知不觉地渗透到国人的血液中,深深地影响着、激励着古往今来的中华儿女不断地奋发图强。
  
  中国传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是抑制强者和创新精神的文化,但随着近些年来,中国传统文化在创新精神上没有太大的改进,在文化经济中突现出了文人的傻气与商业的气息,这种文化在一个有着五千年的文化大国,它就是一种很有讽刺意义的事儿,一个文化大国的作家在文化上缺乏了普遍意识与传统的传承意识,让现代的中国文化蒙上一层铜臭的气息,这种文化在其他文化较低的国家,都几乎不存在这样的现象,而在一个文化大国,这种现象就好比在菜市场买到劣等蔬菜一样的频繁,真不知道这种文化下的传承它是这样的,至少这种文化它暂时会影响中国在世界文学史上地位。
  
  现在的传统文化它到底是什么?从个人分析来看,中国的传统文化是民间文化转变为国家文化的,这才能算是中国的现代文化,古代的传统文化包含意大多以众多的精神领袖以及文化领精髓而制定,而当代中国的传统文化,大多都几乎保留在民间,保留在各自的生活中,文化的最大来源也是生活与民间,只有在这两个地方才有最真实的中国传统文化。无论低俗与高雅都只能显示出文化的价值,现在山东教育厅的说法为“取其精髓,去其糟粕”主要原因还是害怕这些糟粕的东西流入到学生的思想中去,这种想法就是明显的荒谬,学校只是一个传授基础文化的地方,真正的文化之地是在民间,如果单方面杜绝了糟粕文化的传播,等这些学生进入社会以后,会逐渐的产生一种不适应的心理压力,要知道这种文化在学校是看不见和听不到的,而在社会中它随处可见!
  
  所谓“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是因人而论的,在不同的人的眼中,精华与糟粕的分界线是不同的,换句话说,既然在这个世界上,善恶是非是无法分辨的,那么所谓的“精华”与“糟粕”便也没有绝对的分界,完全都是由每个不同的人所决定的,现在教育厅的这种单方面的做法,只是在宣传思想上暂时会对学生的思想达成一种统一的思维,而这种思维的长久性,会存在着一定的问题,没有那一种文化只存在着精华,没有糟粕的,如果真有这种文化,那也只是在中国它的普遍性实在是高之又高。
  
  2010.12.31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