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南北之分的中国文化。
(2010-08-02 16:35:25)
标签:
文字和语言岭南文化普通话粤语秦始皇中国李诺言杂谈 |
分类: 诺言诺语 |
文/李诺言
这段时间很多新闻都在报道一个不属实的新闻,那就是“推普废粤”,可官方却在一周前已经出来避谣称此事子虚乌有,的确“推普废粤”这一般不是人能想出来的,官员怎么可能会想出如此的建议呢,结果这段时间因为“推普废粤”而引来的一些没有必要的麻烦,普通话和粤语,南北文化的冲动,这并不是第一次出现了,记的在民国时期在定国语的时候,普通话和粤语的票额仅仅之差一票,结果普通话战胜了粤语,从此国语就以普通话为标准,新中国成立后,普通话被写进了宪法,北方人笑了,南方人也笑了,普通话成为了民族凝聚力的开端也成为了这个民族的精神之源。
一个国家的文化,首先是要从语言上来断定它是否有强盛,秦始皇统一六国后,规定了必须使用秦国文字和语言,秦始皇这样做也只是更好的管制六国的民众,可从历史学家那里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秦始皇用统一的文字和语言维护了他强大的始皇时代,也奠定了国家在形式上统一也在文化方面上彻底的统一,秦始皇以后各个朝代对语言和文字上都了比较明确的规定,一般在选择定国语与文字上,几乎以该皇帝所在帝都而定的,就像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在定都上是北京,北京人是说普通话的,当然以前的北京人并不怎么说普通话,他们说的是原始的北京客家话,但在清朝的统治下,老北京开始放弃了客家话改用清军在东北使用的东北话来作为在北京唯一使用的官方语言。
清朝政府在统一文字和语言上,的确下了很大的功夫,要奴化汉人首先要先用文字和语言上开始奴化。在清军刚入关的时候,很多南方人是听不懂清军方言的,或许是清军在北京呆的时间长了,东北话混合北京客家话后,演变成了一种简单易懂的话,这个时候很多人是不知道它叫“普通话”,环境能改变人,也能改变人的初衷。当初入关的清军很大一部分不会使用满洲语言,除了还在沈阳和蒙古的一些女真人还懂的说女真语以外,入关的八旗子弟,把母语几乎忘记了。随着几个清朝盛事的出现,普通话成为了许多北方城市比较统一的语言。
南方在清朝的时候,算是比较落后的地区,该地区在语言上并没有统一,在那个时候的清朝也是算件比较有意思的事,岭南文化让这块没有得到朝廷开发的区域,岭南文化成为了弘扬南方文化的唯一筹码,而粤语算是比较完整的古汉语,也就是所谓的纯正语言,在华夏族诞生的时候,南方这块地几乎是没有人居住的,那个时候我们的祖先只知道一条原则“那就是哪里有水,哪里就能生存”,但随着一些古代战争的发生,华夏族就开始四处迁移,当有人迁移到南方的时候,粤语成为了他们交流语言,在很多朝代中,南方一直都没进行过大面积的改善,这才会让古汉语一直保存下来。
个人分析,我们的祖先一部分迁移到南方以后,很久并没有踏入过中原,他们依然使用的是比较古老的文字和语言,随着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他们在文字上进行了稍微统一,而粤语作为母语,他们并没有彻底忘记,随着时代的变迁,粤语造就了岭南文化也捍卫了南方古文化得以在中国长存,而现在很多人却一直认为政府有意“推普废粤”,不用多看就知道,这一定是一个特别可笑的假新闻,政府不会那么傻去废除粤语的,专家也说过粤语不会消失推广普通话也要弘扬岭南文化,岭南文化是华夏文化的一种,试问政府怎么会轻易除去一种文化呢?
不管南方文化也好,北方文化也罢。作为文化的一部分,这俩种文化既包含了曾经见证了这个地区的发展也包含了这个地区的文明与盛世,南北文化从整体上早就应该达成一种共融的画面,而有些人却认为南北文化存在着许多差距,而这些差距让俩种文化产生了歧视,因为这些歧视的存在,南北文化才会有许多在文化摩擦出来的火星,政府作为管理社会和文化的主流,应该对文化上应该采取保守的做法,让各种文化自己发展,打破以往的文化制度,这才能让中华文化永久保留下去。
文化是推动改革社会发展动力之源,良好的文化能让国民素质提高的同时,也能提升该国的国际形象,中国的文化发展一直都是由民间发展起来的,现在政府应该推动民间对文化的发展,这样才能让文化推动社会前进的步伐,也能打破以往的制度,这又何乐而不为呢?再者文化是民族凝聚力和创造力的重要源泉,是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因素,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发展和弘扬文化,对国家和和民众来讲,这是一件多么有意义的事阿。
2010.8.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