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安克,一个在中国当了十年的德国“志愿者”。
(2010-05-31 16:11:52)
标签:
奥运志愿者良心乡村卢安克中国李诺言杂谈 |
分类: 诺言诺语 |
文/李诺言
一个叫卢安克的德国志愿者就这样的离开了这个国家,离开了自己所热爱的那个职业,中国这个在他呆了十年的国家就这样把他抛弃了,在他那关闭博客声明中,看出了他是那么的无奈,他为中国乡村做了太多的好事,可还是摆脱不了中国命运的安排,他不得不离开这个国家,在离开这个国家的时候,有关部门给出的解释也是非常的有笑的,卢安克确实没有当志愿者和乡村小学教师的“资格”,我就不明白了乡村小学教师资格这个他肯定没有,支援者为什么也非要有资格呢?
卢安克和白求恩一样都是来这个国家做志愿者的,前者是没资格的志愿者后者也是没有资格的,在抗战的时候白求恩是没有资格办理志愿者这一证书的,这和他扶助的对象有关,可后来白求恩死在了这个国家,国家为他修了许多纪念碑以此来缅怀这位救死扶伤的医生,他还进了中国的教科书,书中的他成为了中国孩子所需记的名字,考试的需要让白求恩成为了这个国家孩子必记的人物,而卢安克这个在中国十年的志愿者因为没有资格证而离开了,很多人都在质疑支援者是需要证书的吗?这个只能说在其他国家是不需要的,而在我们国家是必须的,不管你志愿了十年还是百年,没证你就不是志愿者,官方不承认,民间承认也是没有用的。
中国的乡村教育是教育系统的一大污垢,这是很多人都非常清楚的,那里的教学质量在一线城市和二线城市相比,一个是在天上另一个却在地狱,乡村很多学生几乎是留学儿童,那里的软硬件相比城市而言是比较落后的,有的地方只有软件没有硬件,有的地方有硬件软件却不行,还有的地方软硬件都都不行,这就找乡村教育的现状,很多年前网络中流传了一篇文章是上海一女大学生去乡村做志愿者的,可去了半年就回来了,从这一点上可以看出乡村这个离城市很远,比较贫穷的地方在国内很少有志愿者去的,更不用说去十年了,就年一年他们也不会愿意呆在这个地方的。而卢安克却在乡村为了孩子呆了十年,呆了整整的十年,这是用三千多天累计的数字,或许他还能呆的更长,可惜他还是不得不离开这个国家。
很少在中国的报纸上看见有外国人在华当志愿者一当就是十年的,卢安克也只能算是一个比较特殊的人,一个在中国被成为最地层的地方去传授着自己所熟知的知识,曾在2010年初,中央电视台《面对面》看到了他,也让中国十几亿人了解了这为老外的故事,他是一个感动中国的人物,可这样的一位人物还是不能摆脱中国命运的安排,他必须得离开这个国家。卢安克在媒体上经常谈论有关“中国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或许就是这样一些话题,让他受到了中国有关部门的警告,教育和留守儿童的话题在中国算是比较敏感的话题吧,虽然不能从中找出那些字是敏感的,那些字是比较特殊的,可就是因为这些话成为了卢安克成为了一个没有志愿资格证的人。
卢安克他是愚蠢的,他应该明白入乡随俗的道理,也许他太热爱教育了,忘记了这个道理,忘记了在这个国家不能把自己所看到的,所想到的告诉媒体,告诉世人只能把那些已发现的问题藏在心中,回到德国后在谈谈那些孩子,这也许是一种不错的方式,可他承不住气了,就那样的说了出去,说出去的结果也是非常可悲的,那些话成为了有关部门的口实,他们抓住了你不小心落下的口实也只能这样对你采取一些警告,这个时候的你绝对会承受住中国各方面所带来的压力,先是记者,后是领导最后是有关部门,在你承受不了这些压力的时候,你也只能自愿离开这个国家,回到母国。
很多时候,我们都在讨论一个叫“中国良心”的话题,不管这个国家的良心如何,可这个国家的民众绝对是有良心的,他们不会看着你就这样的离开,而不对您说一声谢谢,假如你还在中国,请打开网络看看中国的网民是如何答谢你的,你是德国人的骄傲,你是那些孩子的再生父母,中国有句古话“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现在请看看那些有良心的孩子是怎样思念你的,卢安克感谢你用十年的青春感动了整个中国,感谢你用十年的青春让外界更清楚了乡村教育的现状,“谢谢你”这也是我们所能表达的心情,你是一个值得尊敬的人,虽然官方不承认你,民众却依然会叫你一声“卢安克老师,有空常回中国看看那些孩子”。
卢安克或许会离开中国,离开这个他呆了十年的地方,不管有关部门是用何方式警告他的,但对于从小就在教导下一代要学会用良心做人的教育部门,太令人寒心了,这叫大国良心吗?这叫中国良心吗?假如早在卢安克在中国半年或者一年的时候就请他离开或者帮他办理一个志愿资格证书,这不是更好阿,可他们却没有这样做,一晃十年就这样的过去了,而这个时候却说出了他没有志愿资格证书和教育资格证,这不是在忽悠外国人不懂中国吗?从良心的角度上来看,我们的确是没有良心的,人家用十年光阴也在教育着被我们视为下一代的乡村孩子,可结果却是让人家不得不离开这个国家,试问这就是传说中的中国良心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