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明代作家李默

(2009-09-09 18:50:38)
标签:

明代

作家

李默

孤树裒谈

文化

分类: 文学瞎话

矜踔奋激——李默及《孤树裒谈》作者考

一、生平、著述考

李默(1499-1558)字时言,号古冲。瓯宁人。

《明故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古冲李公墓志铭》云:“(李默)生弘治巳未(1499)四月十一日,卒嘉靖戊午(1558)正月二十三日,得年六十。”[1]则李默卒于嘉靖三十七年(1558)。又《困亨别稿》有《人日立春遇雪,此戊午绝笔也》[2]可以佐证。《明史》卷二百二《李默本传》误作:“锢于狱,默竟瘐死。时三十五年二月也。”

正德十六年(1521)进士,选庶吉士,改户部主事。历兵部员外、吏部郎中,以事谪宁国同知。屡历浙江布政使,入为太常卿,掌南国子监,擢吏部侍郎,进本部尚书兼学士,加太子少保。默博雅有才辩,以气自豪。同考武试,得陆炳为门生。炳贵盛,力推毂。默由外吏骤显,有所恃,不附嵩。凡有铨除,与争可否,气甚壮。为严嵩、赵文华构险,下狱瘐死。隆庆中复官,万历中谥文愍。

有《群玉楼稿》、《孤树裒谈》(存疑)、《建宁人物传》、《朱子年谱》行于世。

二、诗文创作

《闽中理学渊源考》卷八十六云“黙博学任节,矜踔奋激,言论截烈,屡蹈危机,肮脏自如。至于擘画经济,扬㩁风雅,亹亹乎星贯川沛。”故“发为文章,渊宏俊连,炳然兴秦汉同风。”[3]陈田也颇赞赏李默的散文,称“集中文学步昌黎,不拘李、何成说”[4]

李默的部分书札文生于情,多借以吐鲠骨之作,正如其《与王禄之考功》所云“生平意念不为知己一吐更复何待!”[5]。在书札中李默一再称自己“本疏狂下品”[6]、“仆往者猖狂,取罪众方”[7],疏野的个性十分鲜明。或许在私人的书信来往中,可以更清晰的看到李默真性情的流露。试读其《与蔡半洲太仆》[8]

宿昔之好,今何如矣。当其盛时,出则联珂,居则同里。酣歌达夜,高辩雄谈,不复知人间有暌离之叹!讵谓人事乖违,一朝就别,蓬飞萍散,何足为喻?仆本狂生,少负意气,读论剑篇,谈豪侠事,未尝不恣雎自喜也。乃今不复敢言天下事矣!半洲岂有意乎?

得罪以来,人情大异,所可恃者二三故人耳。东林出饯,独少吾半洲,能无憾乎?扁舟南下,相望日远。公当游登华要,为闽士立赤帜。仆即伏处卑栖,可无长恨矣。日夜孤征,但有悽恋,半洲岂足明余志耶?

蔡经(即张经)为李默同乡好友,“当其盛时,出则联珂,居则同里”,然而在自己得罪贬谪之时,送行之二三故人中,却独独缺了蔡半洲!李默是性情中人,“用爱憎为轩轾,颇私乡旧,以恩威自归,士论亦不甚附之”。[9]故此,这封给同乡故人的信中所传达的情感是非常复杂的。失意的时候人总是变得敏感,结句“日夜孤征,但有悽恋,半洲岂足明余志耶?”,更是心酸、失落,或者有几分厌恨。哀而怨,怒近于伤的书札比温柔敦厚却肥皮厚肉的篇章更能倾听到李默心跳的声音。

其诗则多了几分轻率滑易。《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七十六引康太和序文称李默诗文:“其镕意铸词,不涉蹊径,然少伤於朴直。”陈田也称“集中文学步昌黎,不拘李、何成说。诗则颇伤率易”[10]。《群玉楼稿》中确实多有“今夕仍叨直,明朝又隔年”[11]之类的浅滑的诗句。同时集中也有用笔轻灵的诗。如全集仅有的两首五言绝句《灯下观长春花值雨》[12],写来行云流水,不染纤尘,又极尽淡远之致,胸襟之洒落亦可概见:

其一:烧烛看春花,花娇似有神。若教当席语,醉杀爱花人。

其二:花雨送残春,怜春泣鬼神。独馀花下客,长作赏花人。

《群玉楼稿》中也有议论骏发,别具多讽之意的作品。如其《江北儿》[13]。又如《群玉楼稿》卷五《回龙观有伤近事辄成短句》、《虏退补祀》、《山陵》三首,当是为一时之时事而发,因词旨隐讳,具体所指的已经不得而知了,但仍然可以从其凝重的语句中感触到李默忧时伤事的情怀。又如其《秋夜泊下邳值雨》[14]对景抒情,写来沉郁凝重,声情顿挫:

浊河元楚塞,古驿自秦城。旅泊河山异,飘零风雨生。波涛喧独枕,钟鼓暗深更。秋事方萧索,应知岁晏情。

默为赵文华借策题谤讪,构陷下狱以死。狱中诗集为《困亨别稿》,阶下囚的生活以及种种不同以往的感触,锐化了作家的诗觉视野。《困亨别稿》中咏葵的组诗,字里行间都表露出悲天悯人的情怀,全无往日为诗浅率的作法。又如《月下》[15]云:

钟鼎非吾事,神仙亦世稀。停杯忽惆怅,明月上人衣。

狱中把酒赏月,丹鼎升仙已是虚妄之极的事了,惆怅之情涌上,不觉悲动於中,却又不显痕迹。

三、《孤树裒谈》作者小考

笔记小说《孤树裒谈》旧多题李默所作。《孤树裒谈》是笔记小说的“合集”,引用书目有《圣政记》、《野记》、《琐缀录》、《水东日记》、《立斋录》、《革除遗事》、《北征录》、《余冬稿》、《双溪杂记》、《草木子馀录》、《海涵万象录》、《寓圃杂记》、《传信录》、《客座新闻》、《震泽长语》、《保斋录》、《天顺日录》、《出使录》、《否泰录》、《三朝》、《圣谕录》、《菽园杂记》、《郊外农谈》、《怀麓堂稿》、《西湖尘谈录》、《蓉塘诗话》、《篁墩文集》、《龙飞集》、《燕对录》、《近代名臣录》、《理学名臣录》等三十本。《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三云:“是书录有明事迹,起自洪武迄于正德,所引用群书凡三十种,例则编年,体则小说。大抵皆委巷之谈考。”

续修四库全书影印北大图书馆藏明刻本《孤树裒谈》十卷题为(明)李默,四库存目丛书也收录了《孤树裒谈》。但是关于此书的作者是否为李默却一直存在争论。《四库全书总目》采取了两存的观点,其卷一百四十三子部五十三小说家类存目一称:“《孤树裒谈》,十卷,明李黙撰。……《千顷堂书目》以是书为赵可与作,注云:‘可与字念中,安成人,正德癸酉举人,福建盐运使提举,旧作李黙误也’。未审所据姑两存之。”

《群玉楼稿》后附有其门生葛守礼所撰《明故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古冲李公墓志铭》中记载:“公学博而粹,善著书。有《群玉楼稿》、《孤树裒谈》、《建安人物传》、《朱子年谱》行于世。”尚有其姻家杨肇所撰《明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古冲李公行状》载:“公所著有《群玉楼稿》、《孤树裒谈》、《建安人物传》、《朱子年谱》诸书,皆盛传于世,公之名可以百世不朽矣。李默的长女嫁与杨肇的儿子。因此,杨肇对于李默及其个人著述的情况应是相当的了解。有论者[16]即以上述两个资料为主要的根据将作者定为李默。

李默的著述中有《建宁人物传》。建宁府,《明一统志卷》七十六云“本朝复为建宁府,领县八:建安县、瓯宁县、建阳县、崇安县、浦城县、政和县、松溪县、寿宁县。”《建宁人物传》即“以诸邑分载”[17]。前人多因对地名不熟悉,在引述中书名弄错,如《四库全书总目》卷一百四十三、一百七十六都引作《建阳人物传》,葛守礼《明故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古冲李公墓志铭》、杨肇《明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古冲李公行状》所记载的李默的著述中将其误作了《建安人物传》。葛守礼、杨肇所记载的李默的著述中将其《建宁人物传》误作了《建安人物传》,这就给这两则材料的说服力打上了折扣。

记载《孤树裒谈》作者为赵可与的是焦竑的《国朝献征录》和过庭训的《本朝分省人物考》以及黄虞稷的《千顷堂书目》。在这些资料中最有说服力的是《国朝献征录》中收录的李本所著《盐运赵公可与神道碑》,神道碑云“所著《孤树裒谈》、《青石遗稿》已行于世,由此言之,岂在通显哉?”。而焦竑《国史经籍志》却记载《孤树裒谈》的作者为李默。

上面所引最直接的资料可见明人对《孤树裒谈》的记载已经有抵牾,其他的类似引用王士祯等的记载来论证更是难以服人了。《四库全书总目》两存的做法,也许是最为稳妥的。



[1] 《群玉楼稿》第788页

[2] 《群玉楼稿》第801页

[3]杨肇《明太子少保吏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古冲李公行状》,《群玉楼稿》第792页

[4]《明诗纪事》戊签卷十四

[5]《群玉楼稿》卷四

[6]《与吴南岑副郎》,《群玉楼稿》卷四

[7]《与従野文选》,《群玉楼稿》卷四

[8]《群玉楼稿》卷四

[9]《明史》卷二百二

[10]《明诗纪事》戊签卷十四

[11]《除夕宿禁中》,《群玉楼稿》卷五

[12]《群玉楼稿》卷五

[13]《群玉楼稿》卷五

[14]《群玉楼稿》卷五

[15]《困亨别稿》

[16]郭小霞《〈孤树裒谈>小考》,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4年l1月,第6期

[17]《四库全书总目》卷六十一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