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格力电器:精明与疏忽

(2011-01-18 08:34:20)
标签:

董明珠

格力电器

现金流

财政补贴

长期借款

短期借款

股票

分类: 上市公司分析

(本文发表在《证券市场周刊》2011年第3期)

格力电器(00065120103季度长期借款激增,显示出公司在财务方面的精明。不过,如此精明的企业3季报上的现金流却是令人费解,或是会计人员疏忽所致。我们希望格力电器在编制会计报表方面同样精明。

借款激增事出有因

格力电器的3季报是一份需要慢慢琢磨的报告,初看上去会吓人一跳。我关注这家公司是因为其总裁 董明珠女士2006年在央视《对话》节目中发表了不肯从银行借款的独特观点,然而,从近年的报表来看,格力电器的银行借款从无到有慢慢多起来了,其中3季度还增加了近10亿元的长期借款。

1:格力电器的银行借款

单位:万元

 

2008-12-31

2009-12-31

2010-6-30

2010-9-30

短期借款

840

96,163

250,156

192,902

长期借款

0

0

16,429

110,218

合计

840

96,163

266,585

303,120

 

与此同时,格力电器(财务公司)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越来越不能够满足发放贷款及垫款的需要。

2:格力电器(财务公司)吸收存款与发放贷款

                                                          单位:亿元

 

2008-12-31

2009-12-31

2010-6-30

2010-9-30

发放贷款及垫款

14.50

16.66

29.01

25.36

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

2.74

14.07

4.30

3.08

吸收存款及同业存放-发放贷款及垫款

-11.76

-2.59

-24.71

-22.28

 

上述数据是否说明了格力电器的资金日益紧张呢?我认为未必。尽管格力电器8月份发布了公开增发股票预案,表明公司确实有资金方面的需求,但其借款的增加更有可能另有原因。

对于长期借款的增加,格力电器在3季报中作了如下解释:“本报告期末长期借款较期初大幅增长,主要是押汇长期借款增加所致。”对短期借款的解释类似,“本报告期末短期借款较期初增长了100.60%,主要是押汇短期借款增加所致。”

由上述解释来看,格力电器银行借款的增加与“押汇”关系密切,押汇分为进口押汇和出口押汇两种,而按格力电器2009年年报对短期借款增加的解释——“短期借款大幅增长主要是进口押汇增加所致”,其押汇应为进口押汇。所谓进口押汇,按百度百科的解释,“是指银行应进口商要求,代其垫付其进口项下货款的一种短期融资,适用于各种进口结算方式,期限一般不超过六个月。”

这种押汇借款并没有给格力电器带来太多的增量资金。据半年报,格力电器的长期借款全部为质押借款,短期借款也绝大多数为质押借款,而“本期质押借款均为以定期存款单质押的外汇借款。”此外,在支付的其他与筹资活动有关的现金中,押汇质押保证金净增加额为15.23亿元,而格力电器上半年银行借款增加额也不过17.04亿元。

那么,格力电器何苦向银行借款呢?尤其是借助押汇这种短期融资方式来取得长期借款颇有些令人费解。

不过,看看表3中的数据就会豁然开朗了。首先,这些借款均为美元借款,如果人民币对美元汇款上升,则公司作为债务人实际需要偿还的(以人民币计的)债务减少。根据半年报数据推算,格力电器借款时汇率为1美元=6.7909元人民币,而按1229和讯外汇提供的汇率,已经是1美元=6.6232元人民币了。

其次,这些借款的利率低于人民币借款利率,格力电器借款时人民币13年期中长期贷款利率为5.40%。这之后,央行于10月和12月两次加息,13年期贷款利率已经达到5.85%了。

3:格力电器2010年上半年长期借款情况

                                                               单位:万元

 

贷款单位

借款起始日

借款终止日

期末数

利率

币种

外币金额

本币金额

中国光大银行深圳分行

2010-3-31

2012-3-31

3.85%

USD

1,000

6,791

渣打银行广州分行

2010-4-14

2012-4-14

3.60%

USD

400

2,716

渣打银行广州分行

2010-4-26

2012-4-26

3.60%

USD

1,000

6,791

合计

 

 

 

 

 

16,298

 

备注:期初数均为零。

    虽然如此,财务公司吸收存款的减少却也不应漠视。从半年报来看,财务公司对格力集团的贷款金额从4亿元增加到8亿元,而格力集团在财务公司的存款金额反而从9.58亿元下降到了区区1585万元。

现金流难解

格力电器在融资方面极为精明,令人遗憾的是其3季度现金流量表却令人费解。

近一段时间来,空调企业收到的政府节能推广补贴成为人们关注的热点问题。乐观者如有分析师在点评美的电器半年报时认为“中期实际业绩超预期”:

美的电器2010年上半年实现营业收入390.25亿元,同比增长56.7%;营业利润18.79亿元,净利润17.89亿元,同比分别增长12.6%56.1%。每股收益0.57元,符合前期业绩预告。但由于补贴入账方式的转变,实际上中期业绩是超预期的。关注补贴是否能够如期到账。

一季度节能补贴还是采取权责发生制入,营业外收入达6.55亿元;中报改用收付实现制,导致二季度营业外收入仅0.31亿元。这个改变我们推测应与国家审批补贴从严有关,同时显示公司会计处理更为审慎。

如果继续采用权责发生制,我们估算:假设二季度补贴空调内销量环比增长约35%6月前销售占大部分因此单台补贴基本不变;一季度销售对应补贴约6亿元,那么二季度销售对应补贴约8亿元。乐观估计,尚未收到的补贴约可带来税后每股收益0.17-0.20元。

这位分析师对格力电器的态度也较乐观:

上半年收到税前节能补贴10.41亿元,包括部分09年补贴款。以上半年格力空调产销1200-1300万台、内销比重65%、其中节能定频空调销量比重70%、单台平均补贴300-350元(6月补贴额已降)计,上半年补贴款有望接近20亿元。也即是,未体现在中报中的应收补贴(税前)有望达 10亿元。

但是,格力电器的3季报并没有想象中的乐观,第3季度营业外收入只有6.14亿元,而美的电器的营业外收入则高达13.65亿元。从格力电器2009年和2010上半年的情况来看,其营业外收入主要是政府补助,美的电器也是如此。

4:格力电器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及政府补助

                                                                            单位:万元

 

 

2009

2010年上半年

2010年前3季度

2010年第3季度

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

95,738

497,838

521,878

24,040

其中:市财政局拨节能推广补贴

24,159

104,119

 

 

      其他政府补助

6,570

2,743

 

 

收到的政府补助合计

30,729

106,862

 

 

营业外收入

41,754

112,899

174,327

61,428

其中:政府补助

34,354

111,803

 

 

 

备注:第3季度的现金流数据为前3季度数减去上半年数得来。

更为奇怪的是,第3季度美的电器13.65亿元的营业外收入对应着14.61亿元的“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按企业会计准则讲解,除税费返还外的其他政府补助收入计入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而格力电器这两项数字殊不匹配,营业外收入为6.14亿元,收到的其他与经营活动有关的现金却只有2.40亿元,相差3.74亿元。

不过,我倒不是很怀疑格力电器虚报了3季度的营业外收入数据。首先,从前面引用的分析师的推断来看,格力电器理应有更多的政府补助入账;其次,格力电器的诚信程度在上市公司中相当不错。2010年下半年,关于空调厂商联手骗取国家节能补贴的新闻报道屡见不鲜,而在这些报道中,格力电器或是不存在问题,或是问题最轻,足以表明这家公司还是比较注重诚信的。

如果格力电器的营业外收入真实,那就很有可能是现金流量表中数据有误了,此前,我已遇到过多起这样的案例。事实上,上市公司现金流量表编制的质量远不如资产负债表和利润表,这是令人感到无奈的现实,或多或少与现金流量表编制难度更大有关。不过,以格力电器在财务方面的精明,如果下决心提高报表编制质量,问题应该能够得到解决。

此外,格力电器半年报和3季报中还有数据“打架”。半年报中,非经常性损益中“计入当期损益的政府补助,但与公司正常经营业务密切相关,符合国家政策规定、按照一定标准定额或定量持续享受的政府补助除外”项目金额为7684万元,具体内容为财政奖励、技改补贴与开发项目补助等;奇怪的是,3季报中这一项目金额却只有5541万元了,还少了2143万元。难道,政府又收回了部分补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