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经理有能无能?
(2009-02-08 12:22:37)
标签:
基金经理股改获利能力股票 |
分类: 学术界新观点 |
内容简介
(本文发表在《证券市场周刊》2009年第4期)
南京财经大学金融学院的两位学者——王玉宝和张强对如何评价基金经理的能力发表了新的见解,文章题为《我国开放式基金的择股择时能力的分析》,有兴趣的读者可在中国金融学术研究网上浏览下载。
作者认为,基金的业绩表现与基金经理的能力有很强的相关性,而基金经理的投资能力可以分为选择股票的能力(择股能力)和市场的选择能力(择时能力)。具有择股能力的基金经理能够买入价格低估的股票,卖出价格高估的股票;具有择时能力的基金经理能够对市场的整体走势进行预测。一个基金经理如果同时具有这两种能力,就可在市场上(无论是牛市还是熊市)获得超额投资收益。
遗憾的是作者对17只开放式基金进行研究后发现(数据截止到2007年10月),无论股权分置改革前后,大部分基金的择时能力都不存在。在股改前,大部分基金存在较好的择股能力,股改后基金的择股能力下降明显——多数基金已无法检验出存在择股能力,即使能检验出存在择股能力的,与股改前相比能力也大有不如。作者认为这是由于股改增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透明度,加强了我国股票市场的有效性,从而使得基金难以获得超额收益。
点评
多数基金不存在择时能力的结论并不新鲜,国内外很多研究者都得出过相同或相似的结论。但是,如果作者关于股改后基金择股能力下降的结论也同时成立,可想而知对基金投资者的心理打击会有多大——基金作营销时最常用的宣传是基金有专家理财可以获得好的收益,而现在看来这很有可能不成立,于是大家最好去买指数型基金或者做定投。
不过,事情没有那么悲观。我们的记者就此征询了部分基金研究人员的意见,他们认为使用作者所用的T-M模型,很有可能因为时间段的不同得出不同的结论。我很认可这种看法,在刚刚过去的2008年,投资者损失惨重,不过据银河证券统计,纳入其统计口径的124只股票型基金平均收益率为-50.63%,显然要比上证指数65.39%和沪深300指数65.95%的表现要强。至于为什么基金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我想主要是它们在下跌途中纷纷减仓的结果,而这似乎证明了基金经理们是具有择时能力的。与之相比,16只指数基金2008年的收益率只有-62.60%。至少从2008年的数据来看,基金经理们大多跑赢了大盘,获得了超额收益。
两位作者认为基金择股能力的下降是因为股票市场的有效性加强,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我们此前介绍过南开大学三位学者的一篇文章,他们认为自2006年11月起国内股市就出现了泡沫,这与一般投资者的感受相符合。从文章的内容来看,两位作者并没有去证明市场的有效性在股改后有所提高,因此基金经理的择股能力下降的原因还需要重新找过。无论是对投资者还是对基金经理来说,找到真正的答案更有意义,对症下药才能药到病除。
不过,对基金经理打击更大的可能是另外一项研究成果,不久前银河证券发布了一篇题为《高明的产品设计和聪明勤奋的投资管理:谁决定着基金的获利能力?》的研究报告,报告称数量分析表明:产品设计特性是影响基金获利能力的更重要的因素,对于长期投资者而言,选择产品类别比选择具体的产品更重要。
事情越来越复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