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吧!
(2009-01-17 09:14:44)
标签:
基金财经聪明的投资者会计界格雷厄姆美国股票 |
分类: 价值投资漫谈 |
(本文发表在《证券市场周刊》2009年第2期,欢迎大家为周刊《投资智慧》栏目提出宝贵的意见和建议,欢迎赐稿,欢迎推荐好的作者)
前不久我旁听了由中国会计学会和南京大学会计与财务研究院共同主办的首届中国会计与财务国际论坛,深有感触。考虑到金融危机在当前经济生活中的重要性,主办方特意安排了一场圆桌会议,讨论“金融产品的估值对次贷乃至金融危机究竟有何重要作用?”、“如何看待国际会计准则中关于产品估值和金融工具会计的最新进展?”等相关问题。与会代表包括国内多名会计界精英和三位美国会计学教授,我本以为会有一场水平很高的专业讨论,最终却发现只是听了一场高度一致的集体声讨——反驳部分金融界人士对公允价值的指责,认为会计界在这场危机中扮演了可怜的“替罪羊”角色。
其实,投资者比会计界更可怜。不知有多少投资者在这场危机中倾家荡产或损失惨重,而且至少是在美国国会议员的眼中,投资者并不聪明。国会议员们在给SEC的信中认为,“失灵的市场常常意味着没有什么价格可以让银行作为基准来盯住,如果银行不必按市值给其资产定价的话,金融危机就会消退。”而市场之所以失灵,则是因为投资者恐慌所致。
我不知道有多少投资者对放弃公允价值的呼吁感到愤怒,在我看来这是聪明的投资者应有的反应。如果那些在金融危机中受到重创的公司基本面没有任何变化,仅仅是因为不再使用公允价值计量资产而使得财报更漂亮了,投资者难道就应该为此欢欣雀跃么?如果是这样,投资者又与被“朝三暮四”游戏愚弄的猴子们何异?!
不过,从另一方面来考虑,这场金融危机对价值投资者来说或许是件好事。众所周知,价值投资者多信奉格雷厄姆的“市场先生”学说,而经济学家们多信奉“有效市场”理论。金融危机发生后,我孤陋寡闻地没有看到有经济学家站出来为会计准则继续使用公允价值辩护,按说如果市场是有效率的(其隐含的前提是买卖双方都是明智的),那凭什么上市公司不采用市价来计量金融资产呢?(或许美国会计界应该拉几个信奉有效市场理论的经济学家帮帮腔)
金融危机暴发时间已然不短,时至今日怕是市场仍在失灵,否则美国国会大可不再需要证监会提交报告了。另据《华乐街日报》报道,“市场再度呈现20世纪30年代和70年代长期熊市的一个特征,普通投资者正在对股市失去信心。”与报道中的这些普通投资者相反,股神巴菲特正在大力买进股票。不过,仅仅是因为巴老买的某些股票继续下跌,就有不少人怀疑他是否廉颇老矣。其实,既然美国的股票市场已然失灵(恐怕没有人认为是股价高得异常),很多股票的价格已经低于其价值,此时买入又有什么可以值得指责的呢?
尽管格雷厄姆在几十年就写了《聪明的投资者》一书,然而做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却并不容易。美国的投资者如此,国内也不例外。试举一例。国内近来对证券分析师的批判铺天盖地,不过有些理由在我看来并不成立,如“最佳分析师已成为服务基金、证券公司和上市公司的最佳分析师,唯独不是中小投资者的最佳分析师。”
即使分析师的研究报告完全独立、客观,投资者也不应该奢望只靠读研究报告就能赚钱,格雷厄姆说,“如果总是做显而易见或大家都在做的事情,你就赚不到钱。”更何况,又有多少人是真正地研读研究报告而非简单地照搬结论?
新的一年来了,请大家和《投资智慧》栏目一起重温经典、集思广益,争取早日成为一个聪明的投资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