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贴:极度震惊:包装纸行业的扩张竞赛

(2008-12-19 08:28:30)
标签:

理文

产能

包装纸

造纸企业

张茵

芬兰

财经

分类: 他山之玉
 
写完《张茵,在悬崖上奔跑》后,我总感觉心里有点不踏实,怀疑自己是不是漏掉了一些至关重要的环节与要素。在我以前研究、评论企业时,这是从来没有过的。没有自信心了。

我在拷问自己,是什么原因在推动张茵不断扩张产能呢?

玖龙2006年股票上市时,产能是330万吨。此后,玖龙的目标产能不断变更、提高,5月份的说法是2009年达到1055万吨。而8月时,媒体报道玖龙一位高管的说法是,到2010年,东莞、太仓、重庆、天津四大基地全面建成后,玖龙产能将达到1800万吨。全球市场占有率大约是40%

饶是老朱研究产业经济、研究企业多年,算是老枪了,还是惊得目瞪口呆,这样的扩张计划让我顿感自己是不是坐井观天、孤陋寡闻了?

在我的理解中,造纸行业是没有什么核心技术的。要说有核心技术,那也是在业务链的上游,在装备制造业,在德国、芬兰。造纸企业基本只需要操作应用技能。只要能搞到钱,就可以买来设备,形成产能。

问题是市场。当你330万吨时,你的产品还是适销对路的,供不应求。但当你达到1800万吨时,宏观经济面是否会发生变化?市场结构是否会发生变化?你的产品是否还是紧缺型的?是否有同行业企业也在积极扩张,要加入切蛋糕行列,形成新的竞争格局?这里面有一系列相当复杂的变量函数要分析。

尽管社会上对张茵有各种质疑,但我毫不怀疑张茵的真诚,她的确是想做产业的。

到底是什么动因在背后驱使张茵一路狂奔,拼命扩大产能呢?仅仅是“需求推动”吗?是有一个急需去填补的市场空白吗?

不对,一定有我前期没有看到的其它因素在起作用!

那会是什么呢?我百思不得其解。

直到前几天,一条环保消息,常熟一家造纸企业向长江中排污被报道。我才发觉,我找到了另一个研究切入点­——玖龙的竞争对手。对,就从竞争关系中来分析。

理文造纸有限公司开始进入我的研究视线。

理文是由李运强家族控股经营,比张茵家族早两年进入造纸行业,早三年股票上市。与张茵家族相比,李运强家族才是真正的港资企业。李运强本人原来加工手袋,已有四十余年制造业经验。相对来说,经营比较稳健。只有长期做制造业的才能体味到制造业的特点,有些事情是急不得的。07年的时候,理文产能还只有310万吨。到08年,发奋跃进,新增加产能100多万吨,达到总产能408万吨。看来,玖龙的急剧扩张,带给李运强家族的压力应该不小。

理文与玖龙,相似的地方实在太多了。

如果说张茵家族是夫妻档的话,那么,李运强家族就是父子兵。李运强当主席,儿子李文斌当行政总裁。都是家族企业。

他们的战略布局也非常相似。都是珠三角、长三角、大西南重庆,再加上越南。当然,张茵还多了个渤海湾天津。

他们的产品结构几乎完全一样,都是牛卡纸、白卡纸加瓦楞纸。

他们的设备也很相像,区别在你进德国的,那我就进芬兰的。

连政协委员身份也很像。理文那边是老子李运强当广东省政协常委,儿子李文斌当全国政协委员。张茵这边就不用说了,大家都知道。

这些相似点,在经营战略上叫什么?我告诉你,叫“同质竞争”!大家都没有核心技术,在市场上竞争靠什么?到最后无一例外,就是争价格。

同质竞争也可以在服务层面上形成竞争力,但需要企业文化的经年积累。像海尔、万科,他们的竞争力就主要表现在服务上。但家族企业在文化上有天然缺陷。而且,像包装纸这样的中间产品,发挥服务优势的空间本身就不大。

我为了解开心中的疑窦,专门问询过业内人士,玖龙、理文间是否存在竞争关系。答案是肯定的。他们今年都不同程度存在着“现有产能过剩,开工不足,库存增加,而新的产能在不断形成中”。而且他还告诉了我一些数据。

我写文章、公开讲话有个基本守则:所有资料都是来自财报或公开报道,未经证实的数据一概不用。这里也不例外。

实际上,玖龙、理文之间形成了这样一种万米长跑格局:张茵在前边领跑,李运强一看不对,咱不能给拉下,得盯住她;而张茵回头一看,后面还跟着个选手,不行,我得把他甩开,更加发力跑。该业内人士听完我的比喻后,哈哈大笑,说是这么回事。

所以说,玖龙、理文的加速扩张,其实不仅仅是需求推动,更确切的说,是竞争推动。一个是为了大幅度领先,另一个是为了不至于掉进第二阵营,是为了保持一份市场话语权而博命。

实际上,这两家已经开始价格竞争了。今年已经有过几次较大幅度的降价促销。目的当然是针锋相对,争夺客户。

家电行业经常出现原料涨价,而产成品降价的反常现象。未来的包装纸行业会不会出现这个现象?我在这里打个赌,随着产能扩张竞赛的深入,这个现象一定会出现。因为竞争一旦进入白热化,谁保价,谁就丢市场。

我仔细对比着研读了两家的资产负债表与现金流量表。总的看法是债务在增加,现金饥渴。

这种无节制的扩张竞赛,毫无疑问,对企业来说是蕴涵着巨大风险。同时,企业的风险也就是投资者、基金和银行的风险。

我倒有个想法,是否可以考虑纠集玖龙与理文,建立一个对话机制,把无序扩张的势头压一压,尽可能建立一个基于差异化的共存方案。不要搞到最后大家一起完蛋。

我相信,这两家企业背后的关系银行和机构投资者,也会支持我的主张。

-朱志砺 2008年9月16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