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胡蘋秋傳略》

(2010-11-20 21:04:53)
标签:

转载

博主您好!看到貴博文,非常興奮。正在著手做一研究,與胡蘋秋有關。今日瞭解胡先生之軼事,深為感慨。我乃山西人應州人,也算與胡先生有些淵源,不知胡先生手稿現在何處,可否謀得一見?深謝之。我聯繫方式是:msn:leaflei@hotmail.com,郵箱同。切望回覆聯繫我。不勝感激。
原文地址:《胡蘋秋傳略》作者:玉庐主人

    胡蘋秋,原名胡邵,原籍合肥,光緒33年(1907年)生於保定。出身世家,父諱睿,字漁笙,曾任段祺瑞陸軍第三鎮上校軍法處長,後為湖南衡陽道道尹,遺著有《紫蓬山房詩稿》4卷附《詩餘》1卷和《寄廬詩稿》2卷。庶出,母周玉田(字璧雙),邵為長子,有弟妹7人。13歲喪父,次年因養家而棄學,以家誼故,先後投吳佩孚之直魯豫巡閱使署、段祺瑞之北京執政府作文秘人員,19歲曾由吳佩孚薦為河南遂平縣縣長(未就任)。20歲入張學良之東北軍何柱國部,24歲加入國民黨, 28歲官至騎兵軍少將秘書處長,以樞密位親歷“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等重大軍政活動,1939年曾隨何柱國秘訪延安,受毛澤東接見並交談。1945年東北軍解散後,先後任陝西省陝北行署和民政廳秘書。1949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任賀龍之一野西北軍區平劇院(原延安平劇院)研究員,旋隨軍入重慶為西南軍區京劇院編導,1954年由軍隊轉業至成都新聲劇社(後易名成都京劇團)任導演,1960年調山西實驗劇院(後易名山西晉劇院)任編導。1983年病逝於鄭州,享年76歲。

    胡蘋秋少時自習京戲,由陳墨香介為王瑤卿私淑弟子,17歲登臺票演,20歲正式演花旦,蜚聲菊壇,為民國軍界名票之首,與南鐵生、朱嘯秋、徐素椿並稱票界四大名旦。戲路寬闊,擅青衣、花旦、刀馬旦,並反串須生,文武昆亂不擋,於票界中出類拔萃。與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雲四大名旦及周信芳、言菊朋、奚嘯伯、譚小培、蕭長華、徐碧雲諸名家交往頗深,荀慧生曾為之配演《得意緣》,又曾於“9。18”前夜同方與梅蘭芳離婚之孟小冬同台演賑災戲于天津(是夜張學良正觀梅蘭芳演出于北平)。與之配戲者,多為專業伶人,其較有名之腳色,有李萬春、藍月春、俞華廷、馬最良、鐘鳴歧、雷喜福、張菊隱、劉仲秋等人。平生習劇近200部,日治軍書,夜登氍毹(好事者呼為“亦弁亦釵”),於南北30餘城市票演劇目70餘出約350場次,舊時京津滬漢報刊如戲劇月刊、半月戲劇、北洋畫刊、天津商報、天風報、漢口戲劇報等累有專訪報導。在劇史上尤值一書者,其演劇活動,固有堂會、聯歡、商演諸玩票之舉,然據遺存戲單觀之,則多數為義務演出,籌款以襄賑災、扶貧、興文、助教等善行,票界中有此德藝雙馨者,幾如鳳毛麟角。所演《得意緣》、編演《江油關》等劇曾灌錄唱片,所編劇本《祝英台》於1950年由西南人民出版社出版並獲重慶文聯甲等獎,另有從劇自傳《脂粉生涯錄》及序任二北《優語集》等劇論未結集。

    胡蘋秋名載于史者,以將軍,亦以名票,而尤以其蓋世之詩詞才華。要之,一是用力特勤,現存手稿,自訂系年為1950至1966年、1973至1981年兩階段,26年間,詩近3000首,詞逾2000闋,尚不計1949年前及文革抄家未退者,其量之巨,“環顧宇內,殆無與儔”(許伯建語)。二是功力深湛,除曾短期問學于陳匪石外,一切俱得之自學(少年時僅入私塾數年,另曾禮楊雲史為師而未受學),詩喜李商隱、韓昌黎、黃山谷與龔定庵,詞則尤喜吳夢窗(和韻之作近300闋),次則姜白石、周美成、溫飛卿、鄭文焯諸家,其詞用詞調逾200,並世鮮有,又特擅慢詞長調(嘗一氣呵成《鶯啼序》10餘闋),對手亦罕,又自撰詞調數種,格律精嚴而辭意飛揚,“可與當代大詞家抗衡”(周采泉語)。三是天才橫溢,15歲始吟詩填詞,17歲即有詩作頻現於報刊,青年時于倥傯兵間亦吟興不減,有詞傳於日本(後入選漢詩詞教材),至中晚年益文思泉湧,嘗一韻百數十句,又常為一韻數十疊之作,“襟韻如水,才思若雲”(邵祖平語),成章之捷,來往詩家無不甘拜下風。四是學識超絕,晚年積畢生經驗為制《蘋花詞譜》數冊(選調於《詞譜》,並采諸詞譜外遺調),於萬樹《詞律》與官修《欽定詞譜》及其流緒如舒夢蘭、林大椿、龍榆生等符號譜體系外,複拾曾流行元明時期之選詞譜,並非倒退復古,蓋符號譜宜作學詞譜,而選詞譜多為專業詞家參研譜,此乃300年來諸詞學大師忽視者,而以一非學者之詞人為之,尤顯博學鴻才。

    胡蘋秋詩詞主創期為50至70年代30年間,適處政治邉盈B起之逆境與舊體詩壇極度壓抑之氛圍中,曆“詩禍”者凡四:先釀“土改詩案”而遭10月軍囚(1952重慶),又因“社教右傾詩”而連降三級(1957成都),複結“汾流詩社”而受隔離審查(1964太原),繼以“反動詩詞”而致文革抄家(1966太原)。然重厄之下,竟依舊日吟不輟,不為時移,固源於嗜詩如命之積習雅好,亦緣其視友如命之名士遺風。一時詩壇舊雨新知,僅與之有唱和者,熙熙然亦200餘。其中,泰半系並世詩詞界名宿钜手,如北京程潛、張伯駒、翦伯贊、錢昌照、吳世昌、黃君坦、蕭勞等,上海陳匪石、向迪琮、瞿蛻園、蘇局仙、周振甫、施蟄存、陳聲聰等,天津寇夢碧、張牧石、孫正剛、陳宗樞等,重慶吳宓、吳則虞、邵祖平、許伯建等,成都任二北、李思純、龐石帚、屈守元等,太原趙雲峰、杭席洋、羅元貞、姚奠中、宋脂劦龋暇╁X崇威、陳器伯、唐圭璋、程千帆、錢仲聯等,杭州馬一浮、朱師轍、徐映璞、夏承燾、胡士瑩、徐行恭、周采泉等,福州陳瘦愚、鄭麗生、齊冬野等,廣州陳述同、袁功甫、袁洪銘等,開封靳志、武慕姚、陳玉璋等,合肥戴衡孫、沈仰放、張菊隱等,西安賀連城、張同吾、孫鈞卿等,書畫界詩家謝無量、潘伯鷹、林散之、徐邦達、譚徵園、胡汀鷺、大悲禪師等,劇界詩家景孤血、華鐘彥、鄭劍西、馬籋雲、錢世明等,醫界詩家周歧隱、朱師墨、江潤甲、宋劍秋等,和閨秀詩家吳君琇、黃稚荃、沈祖棻、陳小翠、謝漱芳、丁甯、周練霞、徐翼存、陳乃文、徐曉英等。其餘耆老名士,不復一一例舉。詩誼如此廣被深植,且毫無門戶之見,當世罕見。又於唱和詩詞中,屢加序注,紀錄本事,泱泱然2000條左右,洵與錢仲聯、陳聲聰諸詩話詞話之作相頡頏。

    胡蘋秋詩壇交往史中,曾數度託身(或因誤會而順勢託身)女性詩家,驚才絕豔,堪稱千古一人。未及弱冠,即化名周麗瑩(字淑芬),與桐城大儒吳北江之女吳君琇以姊妹相呼並鬥詩,名震洛陽,吳垂老時始知真容。30年代,奉軍名將張廷樞夫人臧守璠讀其詩,直認為閨秀,寄和章,刊諸報端。1962年,因羅元貞之介與郑毭磕铮c杭州“江南詩霸”周采泉、名醫周歧隱伯仲和莊觀澄鬥詩,引至東南詩壇夏承燾、馬一浮、瞿蛻園、徐映璞、大悲禪師、徐行恭等20餘人聞風響應,由壁上觀而參戰,遂成群雄戰一“詩雌”之勢(周采泉記曰:西子湖上幾於家蘋秋而人芸娘矣),夏承燾將其與沈祖棻和丁寧並諡以“三婦豔”,周采泉更贊為“金閨國士”,10年後,胡至杭,方顯鬚眉真身。1963年,托閨言投詞于福建詞刊,與陳瘦愚、陳器伯、顧雪奇等鬥韻賭巧,高浪騰天,束為專集,時“民國四大公子”之張伯駒亦誤之為閨秀,疊相唱和,經年不斷,張深許以“當代李清照”,漸情陷於中而不能自拔,唱和詞積為《秋碧詞》5卷,又令陳宗樞以二人交往本事為制曲詞《秋碧詞傳奇》,並廣征題詠,後曲師王正來再為之制譜,終成一部當代昆曲絕唱,10年後真相大白,黃粱夢散,二人卻又隱生來世綺思,“雖葳蕤之鎖已開,而芭蕉之心猶卷”(寇夢碧語)即此謂矣,涨Ч旁~壇一奇緣!此外,尚以“詩妹”、“詩姐”身份與南京女詩家徐翼存、杭州女琴家徐曉英結誼唱和。至於1950年,與吳宓等重慶詩家唱和交通,後詩壇盛傳吳“顛倒于胡,至款懺情歸佛”(陳宗樞語),然以真實著稱之《吳宓日記》所記非是,或為誤傳。而1962年,與羅元貞等太原詩家唱和訂交,所謂胡為免泄男子真身而“雇婦攜雛相會於羅”諸傳奇(馬鬥全記),由羅信劄知實系羅門弟子張冠李戴。然則實耶虛耶,諸般曠世色相,無非遊戲三昧耳。

    胡蘋秋少年喪父,14歲即走食四方以供近10口之家,奉母至孝,撫弟妹至艱(一弟郇官費留美,後為美籍國際冶金學權威;一弟酃官費留英,後為唐山交大橋樑專家)。21歲娶王雅芳,伉儷情深,甘苦與共。女家豸為出版社編審,婿王秉毅為出版界行業協會官員,均有孝行。“蘋秋”之名,蓋得自其父漁笙公任衡陽道尹時道署小花園之“蘋秋館”。                

 

                                                                                   (羅星昊敬撰)

0

前一篇:迷失的快乐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