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三坊七巷

标签:
杨桥福州三坊七巷南后街锅边糊旅游 |
福州三坊七巷
摘自百度贴吧的一段文字,让我感到这次的福州之行没有浪费。
冰心老人在她的散文名篇《我的故乡》中,留下了对故居情真意切的描述:“我记得在我11岁那年(1911年),从山东烟台回到福州的时候,那时我们的家是住在‘福州城内南后街杨桥巷口万兴桶石店后’。这个住址,现在我写起来还是非常地熟悉、亲切,因为自从我学会写字起,我的父母亲就时常督促我给祖父写信,信封也要我自己写。
就是这个南后街让我们知道了福州有一个绝佳的去处。虽然现在还在修复过程,但是当年坊巷文化的体现让我们流连忘返。
我们去福州是应福建电视台的邀请做节目,需要一些外景,编导小高领我们到了三坊七巷南后街,仅仅第一眼就让街边的凉亭和牌坊吸引了,急急忙忙开始照相,完全忘了到这里干什么了,还是老公提醒我。
虽然已经不是古老的街巷了,地面换了地砖,房子维修粉刷过了,路边有许多塑像展示当年街景生活,但是原来的格局还是完整的保留了下来,让现代人体味一下历史中人曾经生活的场景。
这些对于我们也是非常陌生的地方,作为游客到这里来寻找历史,寻找文化,的确是难得的。
还是用百度百科的介绍让大家知道一下福州的三坊七巷吧!
三坊七巷是福州市南后街两旁从北到南依次排列的十条坊巷的简称。向西三片称“坊”,向东七条称“巷”,自北而南依次为:“三坊”衣锦坊、文儒坊、光禄坊,“七巷”杨桥巷、郎官巷、安民巷、黄巷、塔巷、宫巷、吉庇巷。此街区是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之一,“三坊七巷-朱紫坊建筑群”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三坊七巷地处福州市中心,总占地面积38.35公顷,基本保留了唐宋的坊巷格局,保存较好的明清古建筑计159座,其中包括全国重点保护单位9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被誉为“明清建筑博物馆”、“城市里坊制度的活化石”。
还有,这里的名人也非常之多,让我们惊讶,小小的地方出名人呢!林则徐、邓拓、冰心、严复。。。。。。。。。。。。。。,不可小觑的一个地方。
晚上,我们在街灯的恍惚中找到一个一个小吃店,锅边糊,青青淡淡,肉燕,非常好听的名字,鱼丸,大的吓坏了我们,没有肚子了,不过还是来一碗吧!逛够了,吃饱了,享受了,回家吧。
生活就是在这样的惬意中回想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