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次难忘的黑面包实验
标签:
化学实验课程暑假 |
http://s1/mw690/001DZpX3zy79jq6fifK00&690
化学是一门充满乐趣的课程,而化学实验又为我们更好学习这门课程增添了无穷的动力。
实验课那天,天空晴朗,阳光明媚,我怀着期待的心情,来到了向往已久的学校化学实验室。这一次,我们实验的课题是——黑面包实验。
在进行实验之前,我首先搜集了黑面包实验的相关资料,知道了黑面包实验的原理是浓硫酸具有脱水性和强氧化性,蔗糖与浓硫酸反应生成碳而变黑。同时,利用浓硫酸稀释时发出的热,加速蔗糖的脱水。之后,浓硫酸载与碳反应,使之生成CO2、SO2,从而使反应产物变成了疏松多孔的黑面包。
在了解了实验原理之后,我信心满满的开始了实验。首先,准备好实验用的试剂和仪器,如烧杯、玻璃棒、蒸馏水、蔗糖、98%的浓硫酸;接着,按照以下步骤进行实验操作。
一、将一定量的蔗糖注入烧杯中。
二、在烧杯中加入一定量的蒸馏水并搅拌均匀。这时候,可以看到蔗糖慢慢地由雪白色变为淡黄色。
三、将一定量的浓硫酸倒入烧杯里,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
可是在进行到第三个步骤的时候,预想中的“奇迹”却没有发生——原来在烧杯里的蔗糖并没有像我想像的那样,迅速变成蓬松、柔软的“黑面包”,而是却成了一种类似于碳浆的东西,稍微有些蓬松,实验效果很不明显。
出乎预料的实验结果让我有些不知所措,不过,很快我就冷静下来,开始寻找实验失败的原因。仔细观察实验结果,又认真回顾了老师在课堂上的讲解,我总结了几种可能导致实验失败的原因及影响“黑面包”形成的因素:
一、实验时加的蔗糖量达不到实验要求。
二、加入的水量不足。
三、加入的浓硫酸量不足。
经过反复研究和思考,我又重新准备好20ml量筒、胶头滴管、托盘天平。依照控制变量原则,我设计了如下实验:将实验进行分为A、B、C、D四个小组。A组中加4g蔗糖、6ml蒸馏水、6ml浓硫酸;B组中加8g蔗糖、6ml蒸馏水、6ml浓硫酸;C组中加4g蔗糖、12ml蒸馏水、8ml浓硫酸;D组中加4g蔗糖、6ml蒸馏水、12ml浓硫酸。这样,以A组为对照组,BCD组为实验组,通过AB、AC、AD之间进行对照,就可以分别得出蔗糖的量,水的量和浓硫酸的量对“黑面包”实验的影响了。实验结束后,我观察到如下实验结果:A组实验效果不明显,蓬松效果不好。CD组实验效果基本一致,都有相对于A组较好的的蓬松效果但仍不够明显,B组的实验效果相对于A组较差。经过对比论证,我得出了如下结论:蔗糖的量、水的量、浓硫酸的量都会对实验效果产生影响,并且前者与实验效果成负相关关系,后两者与实验效果成正相关关系。
根据实验结论,我又重新设计了如下E组实验:加入4g蔗糖、12ml蒸馏水、12ml浓硫酸。终于,E组实验非常成功,蔗糖迅速膨胀,形成了一个大大的“黑面包”,实验效果非常明显。
通过这次实验,我感受到了化学的魅力,并从中体会到一次实验的成败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应该正视失败,积极寻找失败的原因,以积极和科学的态度对待每一次实验。在每一次实验中,我们不能仅仅定性地去研究,更应该定量分析、大胆假设、科学论证,才能得出准确的实验结论。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