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大齐(1886-1983)
字百年(伯年),浙江海盐人,中国现代心理学的先驱,专长普通心理学。早年留学日本东京帝国大学,专攻心理学,获文学士学位。回国后,曾任浙江高等学校校长、北京政法专门学校预科教授。1914年起任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曾兼任哲学系主任,心理系主任、教务长,并一度代理校长。深受蔡元培的赏识和重用。1930年任考试院秘书长,1934年转任考试委员会委员长,1948年后任台湾大学教授,台湾政治大学教授、校长。1949年协助苏芗雨创建台湾大学心理学系。
早在1917年,他就在北京大学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心理实验室。1918年-1919年采用问卷法进行“北京高小女生首先意识之调查”,对我国心理学的调查研究具有开创性意义。为哲学系学生开设心理学课程和心理学实验,并发表《北京高小女生道德意识之调查》和《现代心理学》(学术讲演)等文。1918年出版《心理学大纲》曾先后再版12次,这是中国第一本大学心理学教科书。他还系统介绍了当时西方心理学的主要领域,如普通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实验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差异心理学、儿童心理学、动物心理学、民族心理学等。他在理论心理和实验心理上的开拓,是中国现代心理科学建立的基础之一。重要论文还有《辟“灵学”》、《心灵现象论》、《民族心理学的意义》、《迷信与心理》、《儿童的被暗示性》《德国心理学派略说》和《荀子的心理学说》等。其中《辟“灵学”》和《心灵现象论》两文对于传播心理科学、破除封建迷信、倡导科学精神等,在当时曾产生相当大的影响。
主要著作:
《现代心理学》(1918),《民族心理学的意义》(1919),《审判心理学大意》([德]马勃,译著),《儿童心理学》([德]高伍柏,译著)。
孙国华(1902-1958 )
字晓孟,山东潍县人,中国现代心理学家。1923年毕业于清华学堂,同年赴美,入俄亥俄州立大学求学。1927.1928先后在该大学研究院得心理学硕士、博士学位。其间,于1925-1926曾在芝加哥大学生理系学习。1928年底回国,历任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东北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兼任清华大学心理系主任。解放后任清华大学心理系教授、主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专业主任,系副主任及校务委员。同时任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研究员、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心理学报》常务编辑。孙国华重视比较心理学的研究,专长儿童心理学。1926年在美国《生理学》杂志上发表《鸟类的瞳孔反射》。1930年与K.C.普拉特,A.K.尼尔森合作发表了长篇重要论文《初生儿的行为研究》,单印成书,列为美国俄亥俄州立大学丛书,是研究新生儿心理发展的有影响的著作,这是一本重要的儿童心理学著作,为各国研究儿童心理学的学者所熟悉.
20世纪50年代初,他领导北京大学心理专业师生从事巴甫洛夫学说的研究工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条件反射实验室,后发展为生理心理实验室(含动物心理)。1955年秋,孙国华又在北京大学创建了儿童心理实验室(现北京大学心理系发展心理学研究室)。孙国华毕生从事学术工作,通过教学、编辑、指导科研和参加专业的组织管理工作,对中国心理学的建设作出了多方面的贡献。
主要著作: 《新生婴儿》,《鸟类的瞳孔反射》(1926),《初生儿的行为研究》(1930)。
唐钺(1891-1987)
字擘黄,原名柏凡,福建侯官县(今闽侯县)人,现代实验心理学家,心理学史家,心理学翻译家,我国心理学奠基人之一。
1911年入北京清华学校,1914年赴美国留学,在康奈尔大学以E.B.铁钦纳为师攻读心理学和哲学,毕业后在哈佛大学研究院哲学部心理学系继续深造和研究,192O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北京大学哲学系、清华大学心理系心理学教授、上海商务印书馆编辑所哲学教育部主任编辑。在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任研究员、所长时,曾进行过一些心理学的实验研究,发表过有关白鼠营养对学习能力影响等生理心理学方面的论文多篇。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先后任清华大学心理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教授,中国心理学会北京市分会理事长。
唐钺长期从事西方心理学史与理论的研究和教学工作,早期即向国内介绍西方心理学及哲学名家著作。他重视对心理学中唯心主义思想的批判,曾发表了系统分析批判詹姆斯实用主义哲学和心理学的论文、批判弗洛伊德泛性论的唯心史观的论文。同地强调正确对待心理学中的批判继承问题,反对以哲学简单代替心理学的做法,强调心理学与哲学、伦理学在科学对象上的区别,主张心理学应以历史唯物主义有关心理形成的规律为起点,去研究、发现、认识心理活动的法则。唐城将对西方心理学现代派别的系统研究教学、教材建设相结合,1982年出版的《西方心理学史大纲》是他50年代起为北京大学心理学本科生编写的讲义,也是我国自编的第一部西方心理学史教材。他不但强调心理学的基础训练和基础研究,而且重视心理学的实际应用,在北京大学哲学系任教时,就坚决支持建立心理实验室和巴甫洛夫条件反射实验室。在中国哲学史和中国心理学史方面也有深入的研究,其论著《修辞格》是我国修辞学最早的专著之一。
唐钺在心理学方面的造诣很深,涉及面广,先后开设过普通心理学、实验心理学、生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等多门专业课程。并且他一贯重视心理学的自然科学基础的研究。
译著: 《功用主义》(穆勒 J.S.Mill,1936),《论情绪》(詹姆斯 W.James,1945),《论思想流》(詹姆斯
W.James,1945),《道德形上学探本》(康德 I.Kant,1957),《西方心理学家文选》(兰德
B.Rand,1959),《幼儿的感觉与意志》(普莱尔 W.Preyer,与孙国华合译,1960),《心理学原理》(詹姆斯
W.James,选译,1963),《感觉的分析》(马赫 Ernst Mach,与洪谦、梁志学合译,1986)。
主要著作:
《教育大辞典》(与高觉敷合编,1930),《国故新探》(1933),《略谈心理学的研究对象》(1959),《西方心理学史大纲》(1982)。
知名弟子:沈德灿等。
汪敬熙(1893[一说1897]-1968)
山东省济南市人,中国现代生理心理学家,神经生物学的奠基人之一。1919年毕业于北京大学,获学士学位,1920年赴美留学,1923年获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曾任中州大学、中山大学、北京大学心理学教授,中央研究院心理研究所所长,联合国科学部主任。1953年后在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和威斯康星大学任教直到逝世。
汪敬熙在学术上的贡献主要有:1、研究白鼠活动与性周期的关系,发现雌白鼠的活动有四日周期的变化,雄鼠则无。观察证明雌鼠活动周期的变化是由于性周期所致,而性周期的产生则是由于卵巢内分泌的卵巢素而引起的。他所采用的分析方法开创了哺乳动物行为研究的新方法。2、第一个将电子仪器引入中国用于脑功能研究。早在1934年,汪敬熙就利用麦修斯示波器记录光影通过猫的视野运动时外膝体内产生的诱发电位。4、发现了瞳孔收缩和扩张的皮层代表区域。3、他是研究皮肤电反射的先驱者之一,证明皮肤电反射是由于汗腺的分泌,与意识现象毫无关系,其强度与情绪强弱无一定关系,而与刺激的强弱有确定关系。皮肤电反射是由各种刺激诱发出的动作电位。它有五个兴奋性中枢,也有五个抑制性中枢,其最后通路为脊髓交感柱中神经元集团。5、研究两栖类胚胎行为,将两栖无尾类三种蛙游泳行为的发育分为三期六个阶段,即无动作期、向侧弯曲期、S形反应期、直线向前游泳期、控制游泳方向期、维持身体空间常态期。6、研究汗腺分泌的神经调节之中枢机制。
主要著作:
:《皮肤电反射和情绪测量》(1930)、《生理电学在心理学上之应用》(1932),《中国心理学的将来》(1933),《答潘菽先生〈关于心理学的预言〉》(1933),《科学方法漫谈》(1938),《行为之心理分析》(1944),《汗腺分泌的神经调节》(1964)。
周先庚(1903-1996)
安徽省全椒县人,中国实验心理学家,教育家,中国实验及应用心理学的奠基人。1916年考入北京清华学校理工科,1924年毕业。1925-1930年留学美国斯坦福大学,获得学士、硕士及哲学博士学位。回国后历任清华大学、西南联大、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曾任北京大学心理系教授、系主任。
周先庚主要的研究工作为汉字心理的实验,他认为汉字心理与格式塔心理有密切关系,无论中国人或外国了,他们都是看汉字的全形、整体或“格式塔”而认字,他提出汉字分析的三要素,即为止,方向及时间连续,为实验工作提供基础。成果连续在美国实验心理学杂志上发表。他热衷于阅读心理实验仪器的设计与改良,曾发明四门速示机并写出论文在第九届国际心理学会议上宣读。1935年开始与陈立合作,进行中国最早的工业心理调查实验研究,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工作被迫中断。抗战前夕他曾受中华平民教育促进会的委托,在河北省定县主持年龄与学习能力关系的研究,得出一条7至70岁受试者的识字能力曲线,当时心理学界称它为周先庚曲线。
主要著作: 《谈天才》(1957),《心理学纲要》,《社会心理学》。
吴天敏(19xx-)
女,儿童心理学家。北京大学心理学系教授。
1936年,陆志韦和吴天敏教授对中国比内-西蒙智力测验进行了第二次修订(1924年,我国心理学家陆志韦对比内-西蒙智力量表[斯坦福-比奈量表(Stanford-Binet
scale),
1916]进行了修订,叫中国比内一西蒙智力测验,适用于江浙一带),使其适用于北方。1979年,吴天敏主持第三次修订,1982年完成《中国比奈测验》。该测验共有51个项目,从易到难排列,每项代表四个月智龄,每岁三个项目,可测验2-18岁被试。在评定成绩的方式上,放弃了比率智商,而采用离差智商的计算方法来求IQ。中国比奈测验必须个别施测,并且要求主试必须受过专门训练,对量表相当熟悉且有一定经验,能够严格按照测验手册中的指导语进行施测。为了节约测验时间,吴天敏在《中国比奈测验》的基础上又编制了《中国比奈测验简编》,由8个项目组成,一般只需20分钟即可测定。
吴天敏于1983年进行了开发智力的工作。她认为智慧是脑神经活动的一些特点的心理反映,提高智慧就可以直接通过提高神经活动的机能来实现。脑神经机能是在脑神经活动中得到提高的,所以设法刺激或脑神经活动,就可以取得提高智慧的效果。但智慧的发展、提高只能在它的生理基础与外界条件相互作用下实现。她还认为,欧美国家以训练法去提高儿童的智慧,拘泥于测题解答,这样的提高不能认为是智慧的提高,它不过是应付某种测验的能力的提高。
她在初中和高中各选一个班进行了动脑筋练习实验:为被试编制一套课题,每天早晨上课前用3-10分钟进行练习。编制课题原则是:(1)能起动受试的脑神经活动,(2)尽量摆脱智慧测验的形式与内容;(3)适合受试的能力与知识水平:(4)适合课堂集体进行;(5)课题内容力求多种多样,既可以从多方面引起彼试动脑筋,也可以利用“新鲜”这个因素引起被试的兴趣;(6)对受试成绩一律不作评比、解答。结果表明,初一实验班平均智商增加了8分。
主要著作: 《论智力的本质》(《心理学报》1980年第3期),《中国比纳西蒙智力测验之经过》。
陈仲庚(1925-2003)
浙江嵊县人,心理学家。1950年毕业于辅仁大学心理系,同年入燕京大学研究部心理系攻读研究生,兼任助教,1952年毕业。同年调任北京大学哲学系心理学专业(后成立心理系)教师。历任助教、讲师、副教授、教授,病理心理教研室主任,生理心理学专业博士生导师,并在医学院校兼心理学课程。曾任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常务理事、心理治疗和咨询专业委员会主任,中国心理学会理事、医学心理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心理学会会员,《中国临床心理学》杂志副主编等。1985年获北京大学优秀教师奖。
陈仲庚在临床心理学方面有很深的造诣,是中国杰出的临床心理学家之一,是北京大学现代临床心理学的奠基人。主要研究变态心理学,在精神障碍心理学实验研究方面也很高的成就。在临床心理、变态心理的理论和实验方面,对精神分裂症病人的认识过程、唤醒水平等均有研究,对病理心理结构的实验研究有较多成就;在人格特质研究方面,对内外倾向、社会赞许、感觉寻求等有深入研究,修订了艾克森人格测验,对我国语文中特质形容词的好恶度等作了实际分析,并积极提倡人格研究的实际应用;在医学心理学方面,探讨了精神致病因素的作用,以皮肤电反应的实验研究神经官能症病人的情绪特点及婴儿皮肤电反应的发展。七十年代开始作生物反馈实验及临床应用研究,在国内具有开创性。
陈仲庚自五十年代起开设病理心理学(变态心理学)、实验临床心理学、心理测验、人格心理学等课程。1978年,北京大学心理系创建,为此做出了重大贡献,认为必须强化专业的基础学科建设,加强学生的基础训练,注重资料建设,亲自主持建立心理系图书室,同时关注研究生培养。在北京大学心理系主持临床心理学教研室工作多年,培养了数十位临床心理学的博士和硕士,有的已经成为国内外相关机构的学术带头人和骨干。
主要著作:《变态心理学》(合著)、《变态心理学》(主编译)、《人格心理学》(合著)、《医学心理学浅谈》(主编)、《心理治疗与咨询》(主编)、《实验临床心理学》等,其中《人格心理学》获北方15省市优秀图书一等奖;发表论文60余篇,主要有:《神经衰弱的皮肤电反射的休息曲线》,《神经衰弱的自觉症状》,《生物反馈研究概况》,《妄想型与非妄想型精神分裂症唤醒水平的探讨》,《音乐的心身反应》,《变态心理历史发展的四次变更》,《艾克森人格问卷的项目分析》,《北京地区儿童内外倾人格特征的研究》,《人格特征与高血压》,《试论人格心理及有关的某些概念》等。
知名弟子 ;(程廼颐、沈廼璋、许政援、王甦、孟昭兰、陈舒永、邵郊、任仁眉、杨博民等)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