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金学伟--估值从定性开始--解读48元的中国石油

(2010-04-06 19:51:24)
标签:

股票

理财

估值

中石油

金学伟

中国

分类: 转载
2007年11月5日中国石油上市。由于头顶“亚洲最赚钱公司”的名号,因此在上市前半个月,各路英雄好汉就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一些基金经理甚至扬言:只要有40元以下的价位就通吃。笔者周边的一些朋友也都跃跃欲试,特意嘱托笔者好好研究一下:上市当天什么价位可以买,最高能炒到多少元。

    对这类股票,老实说笔者向来很惧怕。一是名头太响,不会有合适的价位供你买入;二是大盘已经过2年多的飙涨,正处在最癫狂的时候,在这种背景下,猛然来一个众望所归的超级蓝筹股,十有八九要坏事。但朋友的嘱托不能置之不理,于是就花了一天时间,对它做了一些测算,然后在上市前一周向朋友们包括华东师大的一次讲课中宣布了测算结果:1.如果上市当天能见到33~34元,可以炒一把,否则就应放弃;2.中石油上市后的极限最高价为48.30元,这个价位只有在最疯狂的大牛市的最癫狂阶段才会有的最高博傻价;3.中石油真正所值应该以48元为基准,对折再对折,12元以下。

    后来的事实大家都知道,中石油上市后的最高价为48.35元,最终又跌到了12元以下。

    这件事过去了一年多,迄今一些朋友依然在谈论它,把它作为一个成功范例。

    任何表面神奇的东西,说穿了就很简单。这源自于笔者对定性与定量的一个基本看法。定量与定性是互相依存的,没有准确的定量,就不会有准确的定性;但反过来,没有准确的定性,一切定量分析都是没有意义的。尤其在股票市场中,先定性,后定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使我们避免掉入分析陷阱。

    对中石油的分析就是建立在这一基础上的。

    首先,所谓亚洲最赚钱公司,对股东来说没有意义。因为它只表明赚的钱最多,不表明这家公司的股票最有价值。因为股东的利润只能通过你所持有的股份来计算。打个比方,A公司的税后利润10亿元,B公司的税后利润总额1亿元。从盈利规模来说,肯定是A公司比B公司赚的钱多。但是,A公司有100亿总股本,B公司只有1亿总股本,那么,分到股东头上,前者每股只能分到0.10元,后者却能分到1元/股。因此,“亚洲最赚钱公司”只有站在宏观层面上讲才有意义,对仅持有一部分股票的股东毫无意义。

    其次,中石油能成为亚洲最赚钱公司,主要靠地底下的石油,因此这只股票我们可把它归为资源类股,这是对中石油的定性。有了这个定性后,我们就知道应该从哪个角度去测算中石油的内在价值。因为所有资源类股都有一个终极价值,那就是它所拥有的资源总量的经济总价值。

    本着这一思路,笔者查了中石油拥有的可开采石油储量,然后将它除以发行后的总股本,得出每股0.072桶的结果。将0.072桶乘上当时的原油价格每桶96美元,得出6.912美元;再乘上当时人民币对美元的汇价7比1,得出的结果是每股48.38元。换言之,按中石油所拥有的可开采储量以及当时的油价和汇价计算,把它地底下所有的石油都挖出来卖掉,每股可分得48.38元的销售额。中石油上市后48.35元的极限价格就是由此而来的。

    48元的销售收入转换成净利润是多少?查一下中石油历年的营业利润、净利润和销售收入之比就可知道,大体上说,它的营业利润约为销售收入的50%,而净利润约为营业利润的50%。48×0.5×0.5=12,每股可分到12元。算完这笔账后,笔者讲了一句话:别把巴菲特看作傻瓜——巴菲特在13港元把中石油全部卖掉,当时许多人是把他当大傻瓜看的。

    不同性质的公司,需要有不同的估值方法和估值标准。不管公司性质,胡子眉毛一把抓,动不动就来个市盈率、市净率的横向比较,就无法知道估值的精髓在哪里。

    比如,对大型工程机械和大型机械装备依赖性很高的重装备企业,我们就不能把它同其他公司放在同一层面上进行市盈率、市净率等价值指标的比较,也不能过于看重它的每股税后利润,因为这类企业维持再生产的成本极其高昂,往往是数年的盈利还不够它做一次设备更新。因此,这类企业的盈利总是看得见,摸不着。也许会分一点红利,但最终它总会通过融资让你加倍吐出来。这类公司,与其说是公司为股东打工,不如说是股东为公司打工。它的利润常常是供投资者观赏用,最多是供机构炒作时作为理由用的,而难以真正地让股东分享。不信我们可以查一查,有多少这类公司上市以来所创造的利润总额是超过其融资总额的。这类公司,理所当然地要有一个较大的估值折扣。与此相反,一些维持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成本很低的公司,如旅游类、商业类以及其他一些轻资产公司,它的市盈率、市净率等指标就应该比前者高一点,甚至高很多。还有,同样的资源类公司,有的虽然眼前的盈利很低,甚至亏损,但也许它的资源的经济总价值很高,这类公司就无法简单地以市盈率等价值指标来衡量其真正的价值。再如,一些周期性特征很明显的公司,我们就不能简单地以它在经济衰退期的盈利和景气循环高潮期的盈利作为估值依据。前者会极大地低估公司真实的盈利水平和价值,后者会极大地高估公司真实的盈利水平和价值。还有,一些股票投资收益占比较大的公司,如果我们以牛市中的公司盈利和业绩增长作为依据,对它进行所谓的价值比较和成长性定位,那你肯定是极大地高估了公司真实的盈利水平和成长能力。

 

    遗憾的是,这种建立在准确定性基础上的定量分析我们见到的不多,那种胡子眉毛一把抓的估值则随处可见,于是我们就常常可看到这样的现象,在牛市中,我们的机构投资者在价值投资的旗号下,把一只只股票送上最高博傻价;而在熊市中,同样的机构投资者又在估值的名号下,把一只只股票抛到极限的最低价,最后还给你一个说法:没有建仓的理由。理由,仅仅是理由而已。

    在估值上需要先定性,后定量。在常见的技术分析中,也要先定性,后定量。比如技术分析中的KD线、相对强弱指数之类的摆动指标,按设计思路,它们都属超买、超卖指标,大于80为超买,应该抛;小于20为超卖,应该买。但真的按此操作,结果常常会“千日拾柴,一场腊八粥”。原因很简单,股票市场中,真正决定我们赚与赔的不是占总交易时间80%的常态市道,而是只占20%的非常态市道。而超买、超卖指标只有在寻常市道中才有意义,在非常态市道中是“宋江的军师——吴用”。比如,当大牛市来临时,所有的摆动指标都会出现极度超买现象,这是大行情的最重要标志。用笔者的话说,只有会超买的行情才是好行情,会极度超买的股票才是好股票。反之,当大熊市来临时,所有的摆动指标都会出现极度的超卖,会极度超卖的调整才是最可怕的调整。如果我们没有这样的认识,不在事先对行情先做一个基本的定性判断,光知道看着指标做股票,我们就会在牛市和寻常市道中赚点蝇头小利,然后又在大调整中亏完。千日拾柴,只够烧一顿腊八粥。“人人都说股市好赚钱,放眼望去尽是赔钱人”,原因就在于此。

    股价涨跌目标预测也是如此。这是一种纯粹的定量分析,但这种定量分析的准确性有多大,成功率有多高,不仅取决于我们的测算方法,更取决于我们能否事先对行情有相对准确的定性判断。因为任何一次技术测算我们都会得到好几个选项,诸如上涨目标1、上涨目标2、上涨目标3、下跌目标1……等等,究竟哪一个选项最有可能成为最终的结果,取决于我们对行情的定性是否准确。比如,1664点行情开始后不久,笔者曾提出过一个预测目标:2720点,随后又提高到2953点以上。原因很简单,这是一轮牛市,既然是牛市,那么,它的第一波至少会到达6124点到1664点的0.236的黄金分割位即2720点。然后,依据牛市“顶在顶上”的规律,超越去年2566点反弹的最高点2953点也就顺理成章了。知道了这一点,其他更低的测算结果你也就可以忽略不计了。

    先有准确的定性,后有准确的定量,道理就是如此的简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