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13/mw690/59d1abe7ge113b707afdc&690
7月6号周末下午,雨中来到金殿后山枫林山庄,没想到山庄隐藏在东绕城线一座大桥下,曲径通幽,绿树匝绕。
几天前朋友就发短信邀约,“因发烧而好摄,为学习而交流,切盼你的参加”。我不是发烧好摄之徒,只是喜欢,凑个热闹,也想看看他们因为"骚"而"色"的照片。
山庄的主人是—位理工大学的教建筑的教授,山庄的屋子里挂满了主人在世界各地的"猎"影,教授至今已去过七十二个国家。
我们来到山庄时,教授已经对着投影的大屏幕,介绍自己在德国小天鹅堡拍的照片。
说实话,我不喜欢教授的照片,明信片的味太重;尤其不喜欢教授在每介给一组自己的照片时总说,你们去某国一定要去某地某镇。好像我们下面的都是些出国像出门逛街的人,或许就是只有我有这种感觉?
但我相信—定有人和我—样相信,摄影也象写文章,镜头越是对准自己熟悉的,越容易出好照片。
看了教授的照片,唯一收获是知道了美国西部有一个藏在大漠深处,令人震撼的波浪谷和羚羊谷,其夺目耀眼的色彩,充满韵律的线条,无疑是上帝馈赠给摄影爱好者的大礼。
http://s11/mw690/59d1abe7ge113c83699ca&690
我奇怪教授哪来这么多钱?
我还奇怪,就像省外的发烧友,来云南就是冲着梅里雪山,元阳梯田,东川红土地来似的,云南的发烧友如果不去西藏,不去喀纳斯,好像就不能说自己喜欢摄影。因此,坐在一起的这些发烧的摄影爱好者,在教授后面拿出来互相交流的照片,似乎都少不了西藏的雪山,新疆的胡杨。
从下午到晚上十点,除了中间—顿AA制的晚餐,看了十几个人的,几百张照片,我喜欢,受益的只有三个人。
—个是被戏谑为"偷窥"者的,他喜欢在某个被大家忽略的点,拍到我们通常看不到的景物,他的照片总让人想到什么,或去想什么,他的照片告诉我,拍什么,怎么拍。
—个是以拍海鸥为大家认识,拍海鸥而获奖,出色的刘宏,从八十年代海鸥第一次到昆明,坚持拍到现在,他那—张张姿色各异,精彩一瞬的海鸥照片告诉我什么是摄影的投入,摄影的坚持。
—个是不愿以摄影专家自居,以轻松玩笑点评大家照片的资深摄影记者刘建华,难为他在辛苦点评了大家的照片后,最后给大家欣赏了他在八十年到九十年代拍的几十张昆明大拆迁前的街景,民居照片,长春路,书林街,金碧路,大观街,营门口,看着那些土墙灰瓦,花窗木欄,花影斜阳,那些我熟悉、亲切、温暖的街角,记忆着我童年,青春的小巷,这个在迷惘中迷失的城市,万劫之后幸有这些照片留世,留住了这座城市的历史,留住了我们共有的记忆。感谢刘老师,让我知道了摄影的价值,摄影的意义。
最后,我想对自己说,在这个浮躁的时代,对我而言,别把摄影当摄影,就是一个好玩的乐子。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