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父子成兄弟
文:叶叶柳
最近,再次重温了杨绛先生的《我们仨》,当看到这一段时:“有一次,杨绛出差不在家,女儿圆圆清早醒来,照镜子时突然发现给人用墨汁画成了一张小猫脸。能在她熟睡时在脸上作画的人还能是谁?只能是老爸钱钟书。杨绛一回来,圆圆就向她告状,杨绛批评了丈夫,跟圆圆一起商量着要礼尚往来。”
文中的钱钟书先生有着孩子般的童心,和女儿的关系亲密无间,是女儿最好的哥们。这样的父女关系无疑是让人羡慕的,也是无数人梦寐以求的。
良好的亲子关系,对孩子的身心健康尤其重要。我自己也深有感触,小时候,父亲在外地工作,一年回来的次数屈指可数,加上他的性格内向、沉默、寡言。每次他回来,我都是远远的看着他,不敢靠近,而父亲也不会表达他的感情,只是静静地看着我笑。
长大以后,虽然父亲已经从外地回来,和我们一起生活,但是我对他的那种敬畏却无法消除,我们之间很少沟通。
成年以后,我到了外地工作生活,经常打电话回家,电话有时候是父亲接,他会说:等一下,我去叫你妈来接。
我一直觉得,我的父爱这一块是缺失的,有时候心里会很惆怅,很没安全感。
确实,亲子关系是一门难懂的学科,但又是一门有意义的学科。如何建立和谐的亲子关系是让很多父母头疼的问题。
如果家庭关系融洽、亲子关系深厚,孩子在爱的环境中成长,时刻都会有被关爱、被需要的感觉,这样的孩子多数会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如果孩子一直在不和谐的亲子关系中成长,那么孩子多数会不信任他人,没有令自己满意的朋友关系。
作家汪曾祺说:多年父子成兄弟,这是我父亲的一句名言。当年汪曾祺的父亲对他不管是在学业上还是生活上,都是以兄弟的身份平等相处,从不强求。
而汪曾祺对自己的孩子也是,他的儿子有时叫他爸,有时叫他老头子,连孙女也跟着叫,亲家母说这孩子没大没小,汪曾祺却说:我觉得一个现代化的、充满人情味的家庭,首先必须做到没大没小,父母叫人敬畏,儿女笔管条直,最没意思。儿女是属于他们自己的,他们的现在,和他们的未来,都应该由他们自己来设计。一个想用自己理想的模式塑造自己的孩子的父亲是愚蠢的,作为父亲,应该尽量保持一点童心。
多年父子成兄弟,愿这样的一种亲子关系状态成为无数父母和子女相处的一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