适合三、四积温带种植的水稻品种
(2010-02-22 18:42:57)
标签:
水稻活动积温主茎日数杂谈 |
分类: 水稻种 |
| 1、空育131(垦鉴90—31) 生育日数127天左右,主茎11叶,需活动积温 2320摄氏度。株高80厘米,穗长14厘米,每穗80粒,千粒重26.5克,出苗较早,分蘖力强,抗稻瘟病性中等,在生育中、后期要及时、合理喷施农药,预防稻瘟病。对延迟性和不育性冷害耐性强,出米率高,米粒透明,垩白小,外观米质优,食味好。产量一般为7500—8000公斤/公顷,适于我省第二、三积温带旱育稀植栽培,特别适于第三积温带和第四积温带上限非灌区种植。该品种喜肥、氮肥施用量应比一般品种增施20%左右。2004年全省推广种植1299.7万亩,预计近几年该品种种植面积将仍居主导地位。 2、垦稻14(垦粳02—393) 垦粳02—393是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98年以垦98—529为母本,以旱稻L302为父本杂交育成。2002年决选。该品种生育日数126—128天,主茎11叶,比合江19号晚1—2天,需活动积温2320—2350摄氏度。出苗较早,分蘖力中等。标高90厘米,穗长18厘米左右,每穗粒数95粒左右,千粒重27克。杆强抗倒,耐冷性较强,抗稻瘟病性较强,食味较好,达国家二级优质米。公顷产量7500—8000公斤,较对照品种合江19号增产10%左右。适宜我省第二积温带下限、第三积温带插秧栽培。 3、垦鉴稻13(垦01—562) 垦01—562,由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1996年以垦稻7号/垦94—202(F1)为母本,以空育131为父本复杂交育成。2004—2005年参加第三积温带区域试验。生育天数128天,主茎叶片数11叶,需活动积温2340摄氏度,出苗较早,苗期叶色浓绿,分蘖力中等。株高87.5厘米,穗长16.6厘米,穗粒数95粒,千粒重26.7克,抗稻瘟病性中等,耐冷性中等,抗倒性中等。外观米质优,食味好。经农业部谷物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2004年化验,其结果:糙米率84.4%,精米率75.9%,整精米率72.2%,粒长5.1毫米,粒宽3.1毫米,长宽比1.7,垩白大小7.1%,垩白米率1.0%,垩白度0.1%碱消值7.0,胶稠度72.5毫米,直链淀粉17.8%,粗蛋白质6.87%,食味值75,综合指标达到国家2级优质米标准。2004年参加第三积温带区域试验,平均产量为8506.7公斤/公顷,较对照合江19增产9.6%。 4、垦鉴稻10 原代号农大99D004,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植科学院以9031为受体导入菰D氮A后经系统选育而成。2001—2002年参加总局第三积温带区域试验,平均公顷产量为7960.7公斤,较对照合江19增产9.8%;2003年生产试验公顷产量为7542公斤,较对照合江19增产7.6%。 5、垦02—700 主茎11片叶,需2320摄氏度活动积温,株高90厘米,穗长18厘米,每穗粒数98粒,千粒重27克左右,2004年预备试验产量为9166.9公斤/公顷,较对照增产7.5%,;2005年区域试验产量为8912.9公斤/公顷,较对照品种增产14.7%,米质达国家优质米标准,抗稻瘟病强,耐冷性强。 6、高产抗病品种—绥粳3(绥92—188) 主茎11—12片叶,生育日数129天,需活动积温2350摄氏度,株高83厘米,穗长15.7厘米,每穗97粒左右,千粒重27克,抗稻瘟病强,耐冷性中等,外观米质中等,公顷产量8500公斤左右。适宜我省第三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下限地区插秧栽培。 7、农垦育成第一个超级稻垦稻11(垦00—1113) 主茎11片叶,生育日数128天左右,需活动积温2320—2350摄氏度,株高86.8厘米,穗长17.3厘米,穗粒数100粒,千粒重26克,抗稻瘟病性及耐寒性强,抗倒性中等,外观米质优,食味好,平均公顷产量7987公斤。适宜我省第三积温带及第二积温带下限地区插秧栽培,中等肥力条件下栽培。 8、垦鉴稻6(95—295) 生育天数130—132天,主茎12片叶,活动积温2380—2400摄氏度,株高75厘米,穗长15.6厘米,每穗粒数86粒,千粒重26.7克,出苗早,叶色较绿,分蘖力强,后期株型较收敛,剑叶上举,杆强抗倒,活杆成熟,抗稻瘟病中等,耐冷性较强,外观米质优良,食味好,平均公顷产量8000公斤左右。适应区域适用于我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旱育稀植栽培。 9、优质高产长粒品种—垦稻12(99—34)长粒 主茎12片叶,生育日数130—132天,活动积温2350—2400摄氏度,株高90厘米,穗长18厘米,穗粒数85粒,千粒重27克,分蘖力较强,中抗稻瘟病,对障碍性冷害耐性较强,抗倒性中等。外观米质优良,食味好。出米率高;平均公顷产量8000公斤。适于我省第二积温带和第三积温带上限插秧栽培。 10、早熟优质高产多抗水稻新品系—龙育03—1126 黑龙江省农垦科学院水稻研究所育种二室以龙育98—211(中熟、优质、丰产)为母体、龙选9782(早熟、优质、抗病)为父本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06年参加省第三积温带生产试验。有望2007年审定推广。主茎叶片11叶,插秧栽培生育日数125—130天,介于合江19号和空育131之间,所需活动积温2300—2350摄氏度,株高90厘米左右,发苗快,分蘖力较强,成穗率高;根系发达,茎杆粗壮,抗倒伏,适于机械收获;穗较大,平均穗粒数90粒,着粒均匀;颖及颖尖均黄色,无芒,谷粒椭圆,长宽比为1.7,千粒重27克;抗稻瘟病;中期耐寒性强。2002—2003两年所内产量鉴定结果,平均产量8207.5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8%。2004年参加全省第三积温带预备试验,平均单产9205.1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9.9%,2005年区域试验中平均单产8583.7公斤/公顷,比对照增产10.2%。大面积生产一般栽培水平8000—8500公斤/公顷,高产栽培可达8500—9000公斤/公顷。经农业部稻米及制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哈尔滨)2005年测试结果糙米率82.9%,精米率74.6%,整精米率67.9%,垩白米率0%,垩白度0%,碱消值7.0级,胶稠度73.3毫米,直链淀粉15.19%,蛋白质含量8.07%,食味值85分等,除胶稠度达国家优质米二级标准外,主要指标均达到国家优质米一级标准。栽培要点:4月中旬播种,中棚或大棚育苗,旱育壮秧,平均米播芽种250—350克,秧龄30-35d,5月下旬插秧,插植方式30*10-13厘米,每穴2—4株壮苗。中等肥力地块每公顷施尿素200—250k克、磷酸二铵100k克。该品种喜肥,公顷施硫酸钾或氯化钾100—150k克,分别于底肥和7月1—5日各50%施入。适宜区域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下限和第三积温带旱育稀植、钵育栽培。 |
|
来源:
水稻办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