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庭宴*运载千秋

标签:
杂谈 |
分类: 古典诗词 |
后庭宴*运载千秋
文:美好从头越
千载运河,几朝文物。史陈雄厚根源古。
眼花缭乱解谜难。研究发现需深悟。
连连不断奇新。珍贵特精出土。剑图牙齿。
隋宋唐清处。世界仰观中,畅通遗产属。
后庭宴双调六十字,前段五句三仄韵,后段六句三仄韵《庚溪诗话》无名氏
平仄仄平句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仄平平句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双双燕子归来 应解笑人幽独 断歌零舞 遗恨清江曲 万树绿低迷 一庭红扑蔌
平平仄仄平平句平仄仄平平仄韵仄平平仄句平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句仄平平仄仄韵
此词前段近《踏莎行》,后段字句又与前段不同。《庚溪诗话》定为唐词,然无别首可校。
何以中国·运载千秋|一条大运河 半部华夏史
来源:新华网
-2024-06/2511:28
中国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里程最长的人工运河。随着一处处遗址的发现,一件件文物的出土,对运河故道和历史遗迹研究逐渐深入,历史的面纱被缓缓揭开。
(战国)战国越王者旨於睗剑现藏于浙江省博物馆(图一)
越王者旨於睗剑为铜质,剑体宽阔中脊起线,双刃呈弧形于近锋处收狭,圆盘形剑首,圆茎上有两凸箍,箍饰变形兽面纹,茎绕丝质缠缑,剑格两面铸双钩鸟虫书铭文。正面为:戉(越)王戉(越)王;反面为:者[zh]旨[j]於[yú]睗[shì]剑。
(隋)隋炀帝牙齿,现藏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图二)
这是一颗距今1400余年的牙,齿冠黄色根部发黑,牙齿上还有个黑色的蛀洞,这颗牙的主人是大名鼎鼎的隋炀帝杨广。
(北宋)清明上河图现藏于故宫博物院(图三)
《清明上河图》是现存最古老的大运河图卷,画中心位置有一座迷人的木构拱桥,演绎着戏剧性的冲突与险情。它表现了汴河附近的街市,而汴河即隋唐通济渠的一部分,从宋代起,除了明初定都南京外,汉文化版图内的历代都城均处在大运河沿线,足证漕运的深远意义。
(清)青白玉渔家乐船形摆件,现藏于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图四)
明清两代在运河的滋养下,扬州商贾云集,文化繁盛到了清朝。扬州的玉雕发展到了鼎盛阶段,渔船及渔乐题材摆件在清朝雕刻艺术品中较为盛行。
(清)象牙圆雕说书艺人现藏于安徽博物院(图五)
大运河滋养着两岸人民,也生发出丰富的文化场景为沿岸居民带来丰厚的艺术享受。这件牙雕说书艺人采用整段象牙雕刻而成,运用了圆雕、镂雕等雕刻技法,线条流畅极具动感,人物笑容可掬神态自然,石桌下雕四只小兽顽皮可爱,更增加了作品的情趣。
(五代)秘色瓷莲花碗现藏于苏州博物馆(图六)
碗身外壁、盏托盘面和圈足均饰以仰覆莲瓣花纹,线条柔和流畅,呈现出潺潺溪水般的韵动感。五代时期,秘色瓷因其工艺复杂产量稀少而被视为贡瓷。从产地越州经大运河运抵京都,以供皇室使用。因瓷器易碎,彼时运河水路的发达纵横,为越窑瓷器的传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大量越窑青瓷沿浙东运河抵达宁波,沿海上丝绸之路销往海外,在世界掀起一股潮流风尚。
(隋) 钿钗礼冠(复原)现藏于扬州中国大运河博物馆(图七)
隋炀帝萧后冠复制,原物出土于扬州萧后墓,考古发掘和研究证明,一号墓是隋炀帝墓,二号墓为隋炀帝萧后墓。考古人员在隋炀帝墓和萧后墓里一共清理出珍贵文物400余件套,该冠采用了金、铜、铁、玻璃、汉白玉、珍珠、木、漆、棉、丝等10种材料,饰件加工时经过了锤揲、焊接、掐丝、镶嵌等12类工艺,冠上立12株花树,正面饰钿花12枚。冠前下端置宝钿蔽髻,冠体两侧各置博鬓一件与冠配套另有宝钿饰首的12枚钗,该冠的部件配置完全符合《隋书》中对皇后等级细钗冠的描述,这一发现为当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增添又一重要佐证。
(唐)含嘉仓刻铭砖现藏于洛阳博物馆(图八)
含嘉仓是隋唐两代特别是唐代用以储存粮食的大型国家粮仓,也是目前发现的中国古代最大的粮仓。这块一尺见方的刻铭砖,正面阴刻铭文10行110多字,刻铭砖体现了含嘉仓严密的管理制度,古时强大的运河体系是运粮和囤粮的保障,含嘉仓粮窖的发现反映出古代中国发达的农业与通畅的漕运,透过含嘉仓刻铭砖我们仿佛看见繁忙的隋唐大运河。
(元)景德镇窑青花缠枝牡丹纹双兽耳盖罐现藏于淮安中国漕运博物馆(图九)
此盖罐器形体大、厚重,肩部对称贴塑一对狮面衔环耳,青花用料为苏尼勃青,发色浓艳,纹饰为元青花,典型的多层装饰风格达12层,主体纹饰为缠枝牡丹纹,辅以菊、莲、卷草纹,画面构图严谨,布局繁而不乱,画工流畅,元青花的出土器在江苏不多见,这也反映了当时淮安商品流通贸易活跃。
新华网新闻中心、新华网江苏公司联合出品
前一篇:留春令*盛夏湖城入画来
后一篇:極相思*博览会黑科技展示吸引民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