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寄情于山水之间

标签:
转载 |
这次来褒禅山已经是第二次了,距上次也有十多年。上次是因工作之便路过,这次是带着孙女和家人一道同游。
褒禅山位于含山县城东北7.5公里。东连灵芝山,西接碗儿岭,四面青峰环绕。此山得名是因唐代浮图慧褒始舍于其址,而卒葬之,故以名之“褒禅”。在宋仁宗至和元年即公元1054年4月,王安石从舒州今安徽潜山县通判任上辞职,在回家探亲途中与他两个弟弟和朋友同游此山的华阳洞,三个月后他以追忆的形式写下《游褒禅山记》。山因名人名篇名扬天下,坦白地说,我也是慕名而来的。
下了车,横亘在我面前的褒禅山,就像一位久别重逢的友人,在时光的秋季里与故人畅怀相逢,一切都是那么地亲切。随着熙熙攘攘的人流向右拐,沿着用五颜六色风铃装饰的大道走去,掩映在青山绿水之间的风铃,别有一番雅韵,在空中发出呼呼的响声,就像一首轻音乐让人陶醉,烦燥的心情一下子被溶入到这美妙的山林中。走到一个路口,向左望有百余级石阶,上面建有寺庙和塔,孙女搀着我的手拾级而上,走过十几级我俩喘着粗气,速度也慢了下来,孙女望着上面的台阶有点畏缩,我一个劲地为她打气,给她讲“尽吾志”的道理,告诫她越是困难越要有 “深思而慎取”的态度。
到了褒禅寺门前,大门紧闭,绕了一个弯在紧挨山体旁矗立着一座塔,据说那就是高僧慧褒和尚的卒葬处。抬头便可居高临下俯瞰寺庙四周,迎面一览无余似有波光粼粼的水波,背靠峻峭的高山,两冀山丘起伏,林木茂盛,天然地造就了褒禅寺风格独特的自然景色。
折回头,我们直奔华阳洞。通往洞前的是一条石板路,虽是秋季,两边的林木还是郁郁葱葱,苍绿中夹带着星星枫红,显出一种特有的古朴清幽。由于干旱少雨,路边的小溪听不到潺潺流水声,只见溪底祼露,在低洼处偶见一泓清水。远远地我们就看到了著名书法家舒同题写的“天下第一名洞”六个遒劲有力的大字,在秋阳下熠熠生辉。我们从前洞进入,洞内幽深狭长,逼仄的小道蜿蜒向前如入迷宫,走了一小段面前被一条暗河挡住,只得等船摆渡。大概等了十多分钟,一条铁船由人工拉着绳索叮里哐朗地向我们靠近,每条船只能坐十来个人,我和家人一同上了船,孙女依偎在我身旁,小船在摆渡人的驱使下,摇摇晃晃向前驶去。河水清澈见底,我伸手摸了一下河水,冰冷彻骨,一阵寒意袭满全身。
下了船,第一关就是要经过“鞠躬岩”,过了这里大概就到了人们所称的“后洞”了。从这里经过不论身份高低都要低下头,让我想起古人说的:“走人屋檐下,不得不弯腰”的哲理。过了这一关,前面的洞好像开阔了些,各种景点又多了起来。奇异的怪石充斥两边,形成一幅幅天然雕塑,美仑美奂。“金龟探海”神秘莫测,“莲花倒映”、“莲台飞瀑”,有着同工异曲之妙。我一路走一路心尝,时儿掉队一个人站在一尊 “石雕”前发呆。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险远”。人生如石,人生中的很多低谷都是高峰的铺垫和前奏,要实现理想,就必须意志坚定,奋发而为。
王安石当年与朋友是从后洞进入的,走了还不到十分之一,听了一位朋友的话退了回去,成了他一大憾事,这与他不畏艰险积极进取的精神是格格不入的。众所周知,王安石在历史上是一位著名的改革者,他提出“尽吾志”思想正是他后来百折不挠实行变法思想的基础。无论他处在顺界还是在逆界之中,他都充分表达了自己实施政治抱负所必须具备的品格。
洞内幽暗潮湿,路面出现了陡坡,行走起来有点艰难,现在唯有向前,没有退却的余地,我不断地提醒孙女和家人,“坚持到底就是胜利”。走着、走着,一束强光照进洞内,那是外面的阳光从后洞照进来的,孙女激动地喊叫起来。
在后洞口我们见到王安石五人举火探洞的雕塑,给了我很大的启迪。
离开后洞,眼前的景象越发清幽,在苍翠的林木中,有条柏油路通入山下,可以乘坐电瓶车下山,我们却选择了步行。走在这山林间,有一种宁静的心绪,为什么一个辟静的山洞让人有一种特别感受?
褒禅山孕育的是一种深厚的文化内涵,让人难以忘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