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载]西安天坛祭祀典礼之祭天文

标签:
转载 |
天坛祭祀典礼之祭天文
【附录】
西安天坛遗址公园上演大型仿唐祭天仪式
“向上天敬献祭品”、“敬献美酒”、“上香”、“叩行大礼”、“敬献乐舞”“主祭人诵读《祭天文》”…… 2月27日(农历正月十二)大型仿唐祭天仪式在隋唐圜丘遗址上演,古老的祭祀礼仪让人震撼。
西安天坛公园基础设施修复完成,2018年初对市民免费开放,春节期间(正月初一至十五)每天下午两点、三点各有一场祭祀表演。
古语有“国之大事,在祀与戎”之说,祭天起源于上古时期,曾经是中国古代先民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人类祈求神灵赐福攘灾的一种文化行为,表达了人们对天的感恩之情。而天坛作为古代皇帝祭祀、祭天,祈求国泰民安的一个重要载体,更是在历史长河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西安天坛也是目前已知中国现存最早的皇帝祭天礼仪建筑,于1999年3月,西安天坛遗址由中国社科院考古研究所发掘出土。
西安天坛为隋唐天坛,始建于隋代而废弃于唐末,坐落于今陕师大老校区南面一隅,是唐王朝近三百年里的皇家祭天之处。古叫圜丘,又名圆丘,天坛的叫法是到了明清才有的,是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据西安市文物局工作人员介绍,在唐代,天坛所在地位于唐长安城明德门以东约950米。
这个圜丘的建造方式十分独特,整个坛体没有一砖一石,整座圆丘用土夯成,表面和各层的台面、台壁以及十二陛阶表面都用掺有麦秸的白灰膏泥拌饰。《旧唐书·礼仪志》中记载:"坛制四成,各高八尺一寸。下成广二十丈,再成广十五丈,三成广十丈,四成广五丈。"古人认为天是圆的所以圆丘为圆形,每层圆坛都设有十二陛(即上台的阶道)。
圜丘周边用来登顶的阶梯,叫做“陛”。西安天坛共有12陛,又称“十二辰”,暗指天上的十二个方位,呈十二辰均匀地分布在圆坛四周,分别朝12个方向辐射均匀分布于圆坛四周。其中正南方向的“午陛”最宽、最长,是皇帝登坛的阶道。
封建王朝祭祀昊天上帝的行为属于最高规格的礼仪活动,因此天坛在皇家礼制建筑中的地位相应也极其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