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旧砖头获大奖——宁波博物馆和它的设计者

(2012-10-04 13:05:11)
标签:

文化

你知道普利兹克奖(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吗?恐怕不知道!你知道诺贝尔奖Nobel Prize吗?肯定知道!普利兹克奖是这个地球上每年一次专门颁发给建筑师个人的一个奖项,所以有建筑学界的诺贝尔奖之称。从1979年开始颁发,至2011年颁给36位建筑师。世界建筑艺术大名鼎鼎的人物基本都在获奖者之列。

http://s4/middle/59d00065tcb34b7851493&690普利兹克奖奖状和奖牌

不过这之中没有一个中国人,只有1983年获奖的贝聿铭是美籍华人。2012年的获奖者前不久公布了,他是一个中国人——中国美术学院建筑学院院长王澍,获奖作品是宁波博物馆。

一个当代的建筑是获奖,一个中国建筑师获奖,那他设计的建筑会是什么样子的呢?咱们先看看它的局部。http://s1/middle/59d00065tff00f45c3540&690
宁波博物馆墙面特写

感觉如何?如果不看整个建筑,你是不是认为这是旧砖废瓦堆出的墙头?旧砖头为啥能获得如此高有如此现代的奖呢?据评委会负责人说说,选中49岁的王澍,是因为“承认中国将在建筑理念发展中的作用,建筑是应当以传统为基础还是应当展望未来,就像任何伟大的建筑一样,王澍的设计超越了那场争论,产生没有时间限制、深深植根于自身环境又具有普遍性的建筑。”对比着这段话,咱们整体地看看宁波博物馆吧。

宁波博物馆是是王澍在2004年通过国际竞标获得的项目,他希望通过宁波博物馆的建筑设计来表现这座港口城市曾经的生活面貌。所以他在外观设计上大量地运用了宁波旧城改造中积累下来的旧砖瓦、陶片,建了一座24米高的、宁波老城区几乎随处可见的“瓦爿墙”.http://s14/middle/59d00065tcb34bcc36f6d&690
宁波一座老建筑

王澍说:“我曾经站在慈城的瓦爿墙前有流泪的冲动,我们的老祖宗太了不起了,他们用自己的双手把这些已经可以当作垃圾扔掉的砖瓦一块块砌起来,而且还能砌得如此精美,我真的很感动。”http://s5/middle/59d00065tcb34be8d7694&690

http://s11/middle/59d00065tcb34bf358f1a&690
宁波博物馆外墙

除了“瓦爿墙”,王澍还运用具有江南特色的毛竹制成特殊模板清水混凝土墙,毛竹随意开裂后形成的肌理效果清晰地显现。

王澍在谈到自己的设计初衷时表示:“使用‘瓦爿墙’,大量使用回收材料,节约了资源,体现了循环建造这一中国传统美德,一方面除了能体现宁波地域的传统建造体系、其质感和色彩完全融入自然外,另一意义在于对时间的保存,回收的旧砖瓦,承载着几百年的历史,见证了消逝了的历史,这与博物馆本身是‘收集历史’这一理念是吻合的,这样的设计相当于把宁波历史砌进了宁波博物馆。而‘竹条模板混凝土’则是一种全新创造,竹本身是江南很有特色的植物,它使原本僵硬的混凝土发生了艺术质变。”

2008年博物馆正式开放。http://s8/middle/59d00065tcb34c2be01b7&690
宁波博物馆正厅

2009年,宁波博物馆建筑荣获中国建筑业最高荣誉——鲁班奖。

博物馆建筑再有特色,获奖再多,它也是为了用自己中间空空的地方服务的。作为博物馆,人们用这些空空的地方当然是“博物”了。

宁波博物馆排第一的常设展是《东方“神舟”——宁波史迹陈列》以大量珍贵的文物和模型展示了从原始时期的河姆渡文化到今天的宁波。

http://s8/middle/59d00065tcb34c5befd77&690

http://s13/middle/59d00065tcb34c654631c&690

http://s4/middle/59d00065tcb34c6a05e33&690

http://s7/middle/59d00065tcb34c6e0d6b6&690

http://s9/middle/59d00065tcb34c52fae38&690
    接下来要看很有趣的《“阿拉”老宁波—宁波民俗风物陈列》,看名字就知道,那儿模拟建造了过去的生活的场景,加上栩栩如生的蜡像,身在其中就像穿越了一样。

http://s6/middle/59d00065tcb34c93d3545&690

http://s11/middle/59d00065tcb34c9c231ea&690
    除了历史,宁波博物馆还有一个自豪的独家展览《竹刻艺术—秦秉年先生捐赠竹刻珍品展》。从展览的简介中就能看出来——“竹刻是中国特有的一门艺术。起源于战国,西汉时已出现颇具装饰意味的纹样,经唐宋元的发展,技艺日趋成熟。明中后期,在文人墨客的倡导和推崇下,竹刻与中国传统的诗、书、画、印融于一体,演绎成独具特色的高雅艺术。明清是竹刻艺术的繁荣时期,它被文人雅士作为书斋案几清逸脱俗的陈设,乃至抒情遣怀、审美意趣的载体和人格理念、品行操守的象征。晚清至民国时期,伴随着近代社会的变革和金石学的勃兴,众多的书画、篆刻家参与刻竹,盛极一时的名家扇骨便是这一时期竹刻艺术的重要形式。”

http://s15/middle/59d00065t7ab87ad3398e&690

http://s12/middle/59d00065tcb34ccb2547b&690
    光靠自己的收藏进行展览肯定不行,还得背靠“大树”。宁波博物馆的“大树”一是国家级的博物馆——借国宝级的展品。二是宁波的收藏家协会——藏友们捐赠或借展。一下子,展览的内容就达到“博物”了。

http://s10/middle/59d00065t7ab87b442059&690
    商 青铜突目面具 三星堆

http://s4/middle/59d00065tcb34d2840223&690
    近代UNDERWOOD英文打字机

当然,现代艺术作品也会展出,精美的工艺当然也不会少。

http://s16/middle/59d00065t7ab87b9b1b2f&690

展厅的墙虽然是旧砖头,但是展览的服务设施可是最新的。休息的困难攻坚也是很惬意的。

http://s11/middle/59d00065tcb34d5d6e70a&690
    大厅的电梯和二楼的露天的休息天井

看完展览,再远远地回望博物馆,你会发现它真的融会在了绿色的城市中。

http://s1/middle/59d00065tcb34d6fd5d90&690
    宁波博物馆远眺

记得俺七八年前第一次看到中国美术学院改造的老校区和象山校区时,就在杂志上写了《最美的美术学院》,因为俺当时听说在杭州,美院象山校区被誉为“最难看”。

前段时间看到《钱江晚报》记者郑琳的文章《王澍告诉你:为什么他设计的建筑这么“怪”》,才知道确有此事——

中国美术学院象山校区一期完工时,有杭州的业内人评说:“这是杭州最难看的建筑。”但学院却坚持用王澍的方案,因为它“符合江南山水的气息”。但直到现在,还有教师抱怨:楼挨得太紧,教室窗户太小,光线太暗。

  “走廊那么宽,屋檐下那么美丽,教学楼外那棵树下设计了专门的场地,为什么不可以在那里上课呢?”王澍说,“我设计象山校园的时候,希望它可以对教育的观念、上课的方式有某种影响,至少提供很多可能性。当我看到屋檐下设计的板凳上,真有人躺着睡觉,就很高兴,这就像虚构的小说变成生活中的真实一样,很动人。”

  这也是王澍理想中的城市生活方式。“我们虽然在做校园,却暗含了城市规划的实验,要能容纳大量人口,高密度地建造,然后给自然留出空间。钱江时代也是如此,阳台上能种小树,但是楼和楼的侧间距几乎是国家规范允许的最小间距。”

  所以,当全中国的道路改造都在拓宽的时候,唯有南宋御街被改窄了。在王澍看来,动辄20米宽的道路,那是郊区,不是城市。

  “西湖大道那么宽,每次还没过马路,已经变红灯了。在城市,需要体会这种步行浏览的感觉,超过12米的街道就已经不是那个感觉了。城市生活是复杂而有味道的,所以粗放地拆迁、拓宽、建高楼,虽然很简便,却不对。”

  像地毯一样美丽的城市,走在狭窄的街道上,漫步到湖边,感受自然的空间,这就是王澍心中理想的杭州。http://s7/middle/59d00065tff0108374b36&690

http://s10/middle/59d00065tcb34da457c59&690

http://s15/middle/59d00065tcb34da781a0e&690

http://s2/middle/59d00065tcb34dad29661&690

http://s13/middle/59d00065tcb34db4f697c&690

http://s14/middle/59d00065tcb34dbbd8f7d&690

http://s12/middle/59d00065t7ab87c6dd30b&690

http://s8/middle/59d00065tcb34dcab94f7&690

http://s8/middle/59d00065tcb34dd378407&690

http://s16/middle/59d00065tcb34d938012f&690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