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资料
泗上亭长
泗上亭长
博客十周年地图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726积分
  • 博客访问:506
  • 关注人气:21
  • 获赠金笔:2
  • 赠出金笔:0
  • 荣誉徽章:点亮荣誉勋章兑换图片博主服务兑换私密博文兑换金笔
正文 字体大小:

关于《顺风相送》的一些误解

(2013-02-15 12:08:02)
标签:

杂谈

我国政府的《钓鱼岛是中国的固有领土》白皮书中说:“中国古代先民在经营海洋和从事海上渔业的实践中,最早发现钓鱼岛并予以命名。在中国古代文献中,钓鱼岛又称钓鱼屿、钓鱼台。目前所见最早记载钓鱼岛、赤尾屿等地名的史籍,是成书于1403(明永乐元年)的《顺风相送》。这表明,早在十四、十五世纪中国就已经发现并命名了钓鱼岛。”其他出版物和文章中关于《顺风相送》的提法与此相类,而事实上这是对该书的误读,所以,我们首先应该清楚《顺风相送》这本书的来龙去脉,方能站到有利的一方。

《顺风相送》是我国最早记录钓鱼岛及其附属岛屿的古文献,其原本为手抄本,1639年,英国一叫作劳埃德的主教将其在东方收集的文献捐赠给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其中就有这本题名为《顺风相送》的手抄本。1935年,受北平图书馆派遣,向达先生前往英国牛津大学帮助整理中文文献,发现了该抄本,经向达先生转抄并校注,于1961年以《两种海道针经》的名义由中华书局出版,《顺风相送》为其中的《海道针经(甲)》。1964年,台湾何毓衡先生在美国华盛顿觅到英国牛津大学赠送给美国国会图书馆的《顺风相送》照相版,翻拍后携归,经其整理,于19663月发表在中华文化学院海洋研究所编辑的《海洋汇刊》第一辑上,与原抄本相校,何毓衡抄录的这个版本有部分内容阙失。可见,《顺风相送》除了现仍收藏在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的手抄本外,目前的出版物有中华书局版和《海洋汇刊》本两种,初版的时间分别为1961年和1966年。中华书局于1982年、2000年和2006年重印过《两种海道针经》。

目前,可在英国牛津大学鲍德林图书馆的网站上查询到《顺风相送》的相关信息。点击以下链接,即可进入相关网页。http://bodley24.bodley.ox.ac.uk/cgi-bin/acwww25/image.pl?ref=MS.Laud+Or.145+=+Arch.O.d.41&id=s00268.jpg:s00269.jpg:s00270.jpg:s00271.jpg&seq=1
该网页展示了《顺风相送》抄本的首页、劳埃德签名页及记录“福建往琉球”航路的两个页面。

关于《顺风相送》的成书时间,据向达先生推测,“此书很可能成于十六世纪”[1] ,这也是学术界的基本共识。《顺风相送》出版后的五十多年来,有不少的学术文章讨论它的成书时间,也都基本认同向达先生的意见。之所以如此,除了书中出现“南京直隶”和“护国庇民妙灵昭应明著天妃”等这些可以准确标定年代的地名和封号外,主要原因在于《顺风相送》中出现了四处只有16世纪中后期才出现在东方海域的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当时我国航海家们将这些活动在东西洋中的西方人称为“佛郎”或“佛郎番”。《顺风相送》中在今天的菲律宾群岛和日本列岛记录了这些西方人和船舶活动的情况;另外,《顺风相送》中除了记载了传统的西洋航线外,还记载了大量的在明中叶以后才形成的东洋航线,即在逐渐解除海禁的明隆庆元年(1567年)以后形成的东洋航路。与之相符的是《顺风相送》乃是以福建漳州浯屿港作为始发港的一本航海指南,而浯屿成为外贸港口的时间最早不会超过明景泰三年(1452年),浯屿作为漳州月港的外港直到明万历年间(1573-1618年)才短暂地发展成我国主要的民间对外贸易港口。因此,学术界基本认为,《顺风相送》作为航海指南,形成的时间应该在16世纪以后。但由于航海指南都是前人经验的汇集成果,《顺风相送》是基于其他成熟的航海指南之上编辑而成的明代中后期东西洋航路指南。所以,它的原始底本,很可能是早就流传在航海家手中的更古老的航海指南,其年代可以上溯到宋元时期。尤其是福建到琉球这段航路,来源于福建民间航海家的原始抄本,而这段航路在明朝洪武初年便已经畅通了。

出现《顺风相送》成书于明永乐元年(1403年)的说法,是对该书“前言”中“永乐元年,奉差前往西洋等国开诏,累次较正针路,牵星图样,海屿、水势、山形,图画一本,山为微簿。务要取选能谙针深浅更筹,能观牵星山屿,探打水色浅深之人在船。深要宜用心,反覆仔细推详,莫作泛常,必不误也”这段话的误读。这段文字是编辑这本航海指南的编写者写的一篇文字的一部分,全文位置在正文前,实际是编者写的“前言”类的文字。向达先生校注出版《顺风相送》时,将原无标题的这篇文字作为《顺风相送》的“序”处理,仿佛作者是永乐元年出使西洋的一位使节,因为习惯上认为“序”是作者的手笔,所以就“自然”地以为《顺风相送》是永乐元年的作品。

其实,这段文字不仅出现在《顺风相送》中,在我们现在所能看到的明代海道针经中,也都可以看到这段文字,包括清康熙年间从福建航海家手中传授给琉球国航海家,并经琉球国学者程顺则编辑成书的《指南广义》中,也出现过同样的文字。因此,一般认为,永乐元年是指明成祖篡位后派出大批外交使节出访的时间,因为明初航路不畅,所有的使节都有勘查航路的职责,他们的勘查航路的结果体现在官方和民间的航海指南上,所以,各种明代的航海指南中都将永乐元年作为航路勘查的元年。永乐元年既非本书的成书年代,更非本书的出版时间。

另外,过去由于大多数的作者都未能亲见《顺风相送》原本,导致一些著作在介绍它时,用的都是一幅拼凑的图幅,后继者不查,乃至该图版不断被引用,把大家都弄糊涂了。

仅以此文祝福所有来到这里看过本文的客官!

[1] 向达校注:《两种海道针经》,“两种海道针经序言”,第4页。北京:中华书局,1961年。

 

阅读(1518) 收藏(0)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

幻灯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