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传富楼那尊者画释迦摩尼佛41岁画像之辨析

(2013-04-03 18:52:12)

今年春天,我到北京市區的一所著名寺廟辦事。在一位我所熟悉的法師屋里,忽然發現他的供桌上新增加了一幅畫像(如圖)。這幅大約十六開紙大小的畫像上清清楚楚地印著六個電腦製作的繁體美術漢字:“釋迦牟尼佛像”。透過繚繞的香煙,一個長髮、闊面、細眼、唇有短髭、頰蓄絡腮鬍的中年男人在畫上陰鬱地望著世界。雖然從畫上可以看到這個男人帶著耳環,穿著一件與當今僧裝相似的右衽交領古式服裝,但明眼人依然能夠立刻感覺出這是一個現代人的形象,而且,稍加注意,便可以看出這幅畫像是用這個男人的照片在電腦上“加工”而成的,其頭部是照片,衣領是后畫上去的。看著這幅與我們習慣看到的佛像沒有絲毫相似之處的“佛像”被堂而皇之地供奉在寺廟里,我哭笑不得!

這幅畫像的可疑之處太明顯了,它既不如法,也不符合曆史。從佛法講,佛經中所稱佛的“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它一概沒有;從世間法講,稍有一點佛教曆史常識的人都知道,釋迦牟尼在世時不主張為自己造像,早期佛教的《十誦律》明確規定:“佛身像不應許”。因此,從西元前五世紀到一世紀,是佛教藝術的所謂“無像期”,當時的佛教徒認為直接描繪佛陀的形像是對佛陀的不敬。因此,早期的佛教藝術,是純象徵性的,比如用“佛足跡”表示佛的存在,以“象”的形象表示佛的誕生,以“馬”的形象表示佛的出家;以“菩提樹”表示成道,以“法座”表示降魔;以“法輪”表示佛法,以塔表示“涅槃”,等等。早期佛教藝術的遺存如著名的阿育王石柱,即是以柱頭上的獅子、法輪、馬等形象來表示對佛陀的紀念。從服飾上看,這幅畫像也是不倫不類,缺乏曆史常識。眾所週知,印度氣候炎熱,印度人最普通的服飾,是圍在腰間、搭在肩上的長布,根本沒有領、袖。佛陀規定佛徒的規範服裝,是所謂“三衣”(Tricivara),即平時或寢宿時穿的內衣“安陀會”(Antaravāsaka);禮頌、聽講時穿的上衣“鬱多羅僧”(Uttarāsanga);進王宮或出入村落時穿的大衣“僧伽梨”(Sanghāti)。這種規範的僧服,是由五條布、七條布、九條布縫製成的長方形闊布。此外,還有兩種與“三衣”合稱“五衣”的“僧祇支”(Sankaksikā)和“厥修羅”(Kusūla)。前者也是一塊長方形布片,又稱“覆肩衣”,穿時“覆左肩,掩兩腋,左開右合,長裁過腰”。而后者則是比丘尼穿用的筒型裙。早期佛的造像,大都是符合此印度風俗的,或赤膊(如著名的犍陀羅雕刻“苦修釋迦像”)、或右袒、或圓領,象這幅畫像中的“右衽交領”,則完全是中國的特產,是自周代即已出現的傳統“中式”服裝。值得指出的是,即使是在佛教傳入中國,佛教藝術有了很大的發展,從早期印度、西域風格逐漸“漢化”,從通常內著“僧祇支”,外披通肩大衣,演變為南朝風格的“褒衣博帶”后,畫像上這種“右衽交領”式的服裝,也很難在佛像中看到。目前漢傳佛教出家人的服裝,是在曆史上逐漸形成的、與印度出家人不同。與畫像上的衣領類似的僧裝是“方袍”,也叫“海青”,是漢族古代俗服的“僧化”,唐宋時僧人才普遍穿用。此幅畫像的製作者缺乏常識,以今度古,以中度外,在照片上像下勾畫的這幾筆衣領,恰恰露出了作偽的馬腳。



這幅畫像的背面,在佛祖釋迦牟尼畫像的標題下,有這樣一些文字說明(原文如此,所有錯字及語法錯誤均未改動):“此畫像是釋迦牟尼四十一歲時,其弟子富樓那尊者親手所繪。原本現存放在英國帝室博物館珍藏,視為國寶。現已編入東方佛教文化資料叢書,一九九七年六月十九日出版的:《佛學經典配圖彩色畫冊》中在全國佛教流通。由成都文殊院,佛源祖庭洛陽白馬寺倡印。中國佛教協會副會長、北京廣濟寺方丈明旸法師題詞。”

在此說明的下面,還以“最初造像為題,從佛教經典中抄錄了一段有關文字,因錯訛太多,恕不照引全文。但奇怪的是,這些文字中並沒有所謂富樓那尊者為佛祖畫像的記載,不知富樓那尊者畫像事出自何典?]倡印”者引用這些文字想證明什麼?

當時,我有一個英國朋友,曾經在英中友好協會工作過的彭雅倩(Rowan Peare)女士正好來華,雖然我根本不相信這樣明顯的一個贗品會成英國帝室博物館(英國的所謂帝室、皇家博物館正確的名稱應為“大英博物館)的珍藏成為英國的國寶,但為了充分說明問題,還是托她將此畫像帶到英國。在倫敦,她通過英國的中國傳統文化學者、倫敦大學亞非學院的鐘思弟(Stephen Jones)博士找到了長期在英國大英博物館研究佛教藝術的英國著名佛教藝術專家羅德里克·懷特費利先生(Roderick Whitfieli),專家看過此畫像后在畫像背面寫了兩句話。下面是他的原話和譯文:


“There is nothing remotely like this at the British Museum.This is pure invention and completely worthless. ~Roderick Whitfieli”
“在大英博物館沒有任何與之相類的東西,這純屬杜撰而且完全沒有價值。 ~羅德里克·懷特費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