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读杨绛《我们仨》(图)

(2009-12-13 10:57:24)
标签:

原创

文化

情感

杨绛《我们仨》

钱钟书

怀念

校园

读书

杂谈

分类: 秉烛夜读

http://news.xinhuanet.com/book/2003-06/30/xinsrc_4b8918986a1d42829f82155fb7f08793.jpg

知道杨绛女士大概是在读了钱钟书的《围城》之后,因为《围城》的附录里有杨绛女士写的《记钱钟书与<围城>》。那本《围城》也早已被一个爱书的朋友借走了,我有意索要了几回,他并没有要还的意思,所以,我只好又买了一本。记得原来的那本是蓝皮的,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后来买来一本白皮的,虽然也是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但感觉里总不如原来的那本好。据说我那朋友的书也不少,但大多是借别人的,因为爱惜,据为己有。也是从此之后,我的书再也不敢轻易借人了。那位朋友同时借走的还有几本书,市面上能找到的我都重新买了来。这件事,那一段时间想起来,心里就不是滋味,好像自己心爱的东西被人偷走似的,难受。

寻着杨绛女士的名字,陆续买到她的《干校六记》、《将饮茶》、《杂忆与杂写》。《杂忆与杂写》是1997年冬天在我们县城购的,而《干校六记》和《将饮茶》是1989年冬天在市里的桥西书店购得。我有一个习惯,自己的书,常常在书的扉页上写点什么。这两本书买来的时候就记下了当时的情形。《干校六记》的扉页上写着:

因知钱先生之为人为书为学皆是当今中国之首魁,为求学求进步之士效法;又知钱先生的毕生压卷之作《围城》之分量,故想了解这些中国大知识分子的一些详情,而将其患难之妻的著述散文买下。此书为得奖之作,感情真挚,反映当时情形的真率等皆被有识之人认可。故将两本书同时买下,以备学用。

《将饮茶》一书的扉页上则写道:

1989年冬月20日,即今冬初雪之后第二日,到桥西书店寻《红高粱家族》,无奈已售完,而将此书买下。

此日路上皆冰,骑车行走如跳冰上舞,且时常有人做美丽潇洒的动作在冰上,是为可笑。行人皆乐,而不知其自己在何时又是一个帅的动作展览于行人。

那时我刚到河北师大中文系读书,闲暇常常逛书店,现在想起来,那情形仿佛历历在目。

 

知道杨绛的《我们仨》也已经很早了,但我是一个慢性子,总要等到新书沉淀一些时日再去翻阅,以为这样可以除去繁华,荡去各种媒体的燥热。一本书本来就是寂寞的东西,一个读者读一本书也是一件寂寞的事情,绝不像流行的韩剧,吵吵闹闹,浮泛一场。我的习惯可以使我静下来,慢慢品味书的营养,品味书的好,吸收书的一切有益的东西。

杨绛在《我们仨》中写道:“我们这个家,很朴素;我们三个人,很单纯。我们与世无求,与人无争,只求相聚在一起,相守在一起,各自做力所能及的事。碰到困难,钟书总和我一同承当,困难就不复困难;还有个阿瑗相伴相助,不论什么苦涩艰辛的事,都能变得甜润。我们稍有一点快乐,也会变得非常快乐。所以我们仨是不寻常的遇合。”杨绛就是在这种基调下一个人回忆她们仨的故事。

杨绛女士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失去了两个至亲最爱的人,她的寂寞可想而知。在这样的人间大悲面前,她表现的是那样的平和,她的心就是一个世界,辽远,空旷,剩下的只能是点点滴滴的温情。这是真正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是滤尽一切繁华之后的清净,是荡涤一切污浊之后的清澈。她用平静的文字娓娓道来,向我们诉说着她们一家三口的经历。她又像沉浸在一场梦中,“这是一个‘万里长梦’。梦境历历如真,醒来还如在梦中。”一个学人的家庭,学者的家庭的发展轨迹清地展现在我们面前。她们跟我们一样是生存在大地上的常人,但她们又的确活得那样高雅,那样勤奋,那样卓越,超出了我们凡人。

 

杨绛写道:“我清醒地看到以前当作‘我们家’的寓所,只是旅途上的客栈而已。家在哪里,我不知道。我还在寻觅归途。”

这是怎样的大寂寞呀。“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这是一个智者的境界啊。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