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秋,成就了谁的浪漫

(2009-10-03 00:02:19)
标签:

原创

文化

情感

中秋

赏月

浪漫情结

娱乐

时尚

休闲

家居

美食

杂谈

分类: 清虚书屋夜话

 又是一年中秋节。

中秋是中国的传统节日,它起自于何时,似乎已无从查考。但是中秋赏月的盛事古代早已有之,大概始自于唐代。据五代王仁裕《开元天宝遗事》云:

与李又对掌文诰,明皇顾念之深也,八月十五夜,于禁中直宿,诸学士备文酒之宴。时长天无云,月色如画。苏曰:“清光可爱,何用灯烛!”遂命撤去。

唐代人重视中秋节据说还有一个缘由。《唐逸史》云:

罗公远,鄂州人。开元中,中秋夜侍明皇于宫中玩月,奏曰:“陛下能从臣月中游否?”乃取拄杖向空掷之,化为大桥,其色如银,请帝同等。约行数十里,精光夺目,寒气侵人。遂至大城阙。公远曰:“此月宫也。”见仙女数百,皆素练霓裳,舞于广庭。帝问曰:“此何曲也?”曰:“霓裳羽衣曲也。”帝密记其声调而回。却顾其桥,随步而灭。旦召伶官,依其声作《霓裳羽衣》之曲。

这自然带有神话的味道,也增添了中秋的浪漫意趣。但我觉得,写中秋的诗词里面最富有浪漫色彩的还是苏轼的《水调歌头》:

明月几时有?                     

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

今夕是何年。

我欲乘风归去,

又恐琼楼玉宇,

高处不胜寒。

起舞弄清影,

何似在人间。

 

转朱阁,

低绮户,

照无眠。

不应有恨,

何事常向别时圆?

人有悲欢离合,

月有阴晴圆缺,

此事古难全。

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无论怎样的抒情,这毕竟是一个人的情怀,到底显得有些寂寞、孤单。但是宋代的确又是文化繁盛的时代,到了中秋时节,从宫中到里巷,到处都是一派喜乐融融的景象。宋周密《武林旧事》载:

禁中是夕,有赏月延桂排当,如倚桂阁、秋晖堂、碧岑,皆临时取旨。夜深,天乐直彻人间。御街如绒线、蜜煎、香铺,皆铺设货物,夸多竞好,谓之“歇眼”。灯烛华灿,竟夕乃止。此夕浙江放“一点红”羊皮小水灯数十万盏,浮满水面,灿如繁星,有足观者。或谓此乃江神所喜,非徒事观美也。

钱湎《钱氏私志》也记载了帝王的中秋之夜:

岐公在翰苑时,中秋有月,上问当直学士是谁,左右以姓名对,命小殿对设二位,召来赐酒。公至殿侧侍班,俄顷女童小乐引步辇至,宣学士就坐。公奏故事无君臣对坐之礼,乞正其席。上云:“天下无事,月色清美,与其醉声色,何如与学士论文。若要正席,则外廷赐宴。正欲略去苛礼,放怀饮酒。”公固请不已,再拜就坐。

看来,皇帝在此时也是大畅其怀,平易近人。但是,相比起来,这些人毕竟还是上层阶级,那种雅致和浮华普通人是无法享受得起的。也是宋朝人的吴自牧写过一本著名的笔记小品《梦梁录》,其中也记载了当朝中秋盛事,其乐融融,颇可一观: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此日三秋恰半,故谓之“中秋”。此夜月色倍明于常时,又谓之“月夕”。此际金风荐爽,玉露生凉,丹桂香飘,银蟾光满,王孙公子,富家巨室,莫不登危楼,临轩玩月,或开广榭,玳筵罗列,琴瑟铿锵,酌酒高歌,以卜竟夕之欢。至如铺席之家,亦登小小月台,安排家宴,团圆子女,以酬佳节。虽陋巷贫窭之人,解衣市酒,勉强迎欢,不肯虚度。此夜天街卖买,直至五鼓,玩月游人,婆娑于市,至晓不绝。盖金吾不禁故也。

这里显然热闹极了,王公贵族,富家子弟,平民百姓,贫穷之家,都以各自的方式欢度中秋佳节,这才是离百姓最近的现实生活境况。即使这些,也还是文人笔下的浪漫情结。试想,活在当今现实中的我们,你有雅兴在中秋之夜,呼朋唤友,美酒佳肴,登高赏月吗?

呜呼,难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姐姐(一)
后一篇:中秋情事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