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初七回娘家
王铁云

七月初七,传统称为"七夕"。古代各地有"坐看牵牛织女星"和妇女穿针乞巧等节日活动,潮汕地区却流行"出花园"和"回娘家"习俗。如果称"出花园"为潮汕民间的"成人节",那么,"回娘家"则是潮汕民间的"母亲节"。此俗在潮汕并不普遍,主要风行于揭阳部分地方。
七月初七"回娘家"习俗,很可能由古代内地六月初六"天贶节"演变而来。追根溯源,始于春秋时期。传说晋相狐偃居功骄横,气死指责他的"对手亲家"赵衰。赵衰之子筹谋趁岳丈狐偃六月初六生日要为父报仇,他的妻子获讯大惊,星夜赶回娘家告知她老爸。狐偃开始很生气,心里骂这小子"老婆娶过手,丈人当朋友",如今还当成仇人啦!但他接着反省,自己平时做事也太过火,太不应该了。因此醒悟悔改,不但不怪女婿的过激行为,反而将他俩夫妇接回家中,赔罪认错,然后了解民情。民间称颂狐偃知错能改,竞相效仿,相沿成俗。潮人本为中原之后,沿演此俗,自在情理之中。
一到初七那天清早,乡间路上,行人纷纷,车辆络绎不绝。儿女未满十五岁的嫁出妇女,不约而同地携儿随夫,带上孝敬双亲的礼品,满面春风,一路欢笑地回娘家。昔日的礼物,多为"甜花生猪脚汤"、"甜莲子汤"、"甜银耳汤",图的是什么?就图个甜甜蜜蜜团团圆圆。
现在,观念随着时代更新,潮人的思想与时俱进了,可简则简。礼品起了变化,以干品为礼,而鸡蛋和粉丝是少不得的,鸡蛋寓意团圆,粉丝意含长寿,礼品,是无声的祝福。也有带着干品至娘家再煮熟的,或干脆折成"干"的,即呈上利是,让老爸老妈笑纳。路远或忙碌,很多选择汇款,寄出一片孝心。
娘家父母预先准备点心、水果、零食,迎来乖女儿和佳婿,以及蹦蹦跳跳的小外孙。看着热闹场面,老人心花怒放,里里外外忙得不也乐乎。在外婆家玩,最能给小朋友留下难以忘怀的记忆:进门吃点心,片刻吃零食,一会儿又得红包。回家时还带走龙眼或菠萝,值得回味,回味无穷!如果在这一天属首次当外孙的,还将得到外公外婆两个熟鸡蛋,彩涂得红彤彤,就象小朋友那脸蛋。
在娘家,身为人母的女儿们难得一会,欢聚叙旧,追忆往昔一起玩耍一起绣花的美好时光。亲情乡谊,其乐融融。因此,回娘家这种民俗活动,又称为"走仔会"。"走仔"是潮人对女儿的叫法。
七月初七回娘家习俗,洋溢着潮汕劳动人民比功夫茶还浓的人情味!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