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诵时非伪态嫉俗是真心

(2025-11-18 11:00:51)

诵时非伪态   嫉俗是真心


姚传敏


  今年八月,刘南陔老师新著《陔馀丛稿》付梓于湖北人民出版社,书分为散文和诗词两卷,诗词卷录作品一百三十六首阕,皆近年所作。其诗词不作无病呻吟之态,所思所感,大多关注现实,与时俱进,秉承我国诗歌现实主义创作之优良传统。吟之品之,拈出“诵时非伪态,嫉俗是真心”(《赠沙达》)十字,似可概括之。
   此联本是刘老师赠给诗友沙达先生的,但拿来用在刘老师自己身上也很贴切。

  “诵时”与“颂时”,音虽同,其间的意味却大不一样。“诵”虽通“颂”,有称颂义,但更有述说义。述说,则比称颂要稳重得多。所以,著者“诵时”而非“颂时”,自有冷静客观的考量:诗人有原则,不会一味歌功颂德,对国家对人民有好处的,就称颂;对国家对人民没好处的,会说上几句——不是壮怀激烈,而是秉承“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来发挥诗歌的“美刺”作用……要之,称颂为主,风刺为辅也,盖因我们处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时代,进步多于落后,光明多于阴暗,扬清激浊,主要还是要“扬”,要“颂”,紧扣时代脉搏,服务于主旋律,这是诗人的历史使命。艾青说:“最伟大的诗人,永远是他所生活的时代的最忠实的代言人;最高的艺术品,永远是产生它的时代的情感、风尚、趣味等之最真实的记录。”再说“非伪态”,诵时最易落入“伪态”,因为抒写时代,对于诗人而言也许会涉及到许多切身的利益,有时是诵得好而飞黄腾达,有时是没诵好而运命骞乖,这样的例子在一部中国诗歌史上屡见不鲜。故而有些人为了某些目的,说些空话、假话,写些空诗假诗,也就可以理解了。但表达真情实感的作品才会有隽永的生命力,《庄子·渔夫》:“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真悲无声而哀,真怒未发而威,真亲未笑而和。真在内者,神动于外,是所以贵真也。”明袁宏道亦曰:“行世者必真,悦俗者必媚,真久必见,媚久必厌,自然之理也。”“非伪态”地“诵时”,是一个诗人的良心底线,也是一首诗歌的生命价值。“诵时非伪态”所包涵的意味是如此丰富,既可见用字之精准,还可见态度之严谨,更可见良知之贞定。
  且看这首《桂枝香·新潮十字绣》:
  时风起骤,看店铺商家,汇展零售。匾额屏风挂件,藕塘池柳。长城巍巍云飞雁,美人鱼、洋娃情偶。藤篮花卉,瓷盘果什,入时皆有。   我内子、投胎户富,忆文革挨批,祸起描绣。到老痴心不改,艺精情厚。回针扣眼法兰结,镜昏花、委身南牖。手中生态,心中美景,岁还菁蔻。
  这是一首描写时下流行于家庭妇女中的十字绣的词作,《陔馀丛稿·诗词卷·咏叹录》的最末一首,刘老师的新作之一。此词语言浅近,轻松幽默,特别是上阕,写十字绣之风行华夏与绣品题材,几乎不用注释,“老妪能解”。更难得的是下阕,诗人将诗笔转向老伴,刻画老伴在这股流行风中的表现。过片回忆起“文革”旧事,虽只寥寥数笔,却一下子将我们带入那个荒唐的时代,与前后文形成一个强烈的纵向对比,仿佛在大众兴奋之际,人群中突地响起一声哭。这一顿挫,于气脉运行间形成一个漩涡,不但不影响气脉的运行,反倒形成一股加速度,使后面那些写老伴有了用武之地,一展身手的文字,更加行云流水,顺理成章。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物质生活大大改善,精神生活丰富多彩,许多老年人也释放出压抑已久的艺术创造力,“岁还菁蔻”。这首词选择十字绣这一具体而微的题材,隐含一个深厚激扬的历史背景。诗人结合自己的真实感受,调侃中有赞许,微笑中有沉思,从侧面对时代进行了热情的讴歌,可谓“不着一字,尽得风流”。从艺术手法上来讲,那些虚情假意,空洞无物,口号连篇,千篇一律的“老干体”,真不可同日而语也。这也不正体现了刘老师“诵时非伪态”的创作原则吗?类似的作品在《陔馀丛稿》中占有很大的篇幅,如《闻全国财政收入突破三万亿元》《看第六届珠海国际航展飞行表演有记》《清平乐二首》《乘车遇恶劣天气滞留途中》等。

“嫉俗是真心”乃刘老师诗词创作的另一面。
  “嫉俗”是愤世嫉俗的简写;“真心”,佛家谓真实无妄之心。愤世嫉俗出于一颗“真心”,已不是发牢骚、说怪话那么简单肤浅了,具体而言,就是关心国家兴亡,关心民生疾苦,直陈时弊、鞭笞丑恶、警世醒人,把诗歌当作谏书,这是中国诗歌的古老传统。“诗总六义,风冠其首,斯乃化感之本源,志气之符契也。”(刘勰《文心雕龙·风骨篇》)“风,风也,教也。风以动之,教以化之。”(《毛诗·大序》)“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司马迁《史记·屈原列传》)“风骚”正是诗人的专利。面对时代的光明面,诗人不吝惜笔墨地赞美,对于巨人的阴影,也不讳言。但正如前文所述,这种“嫉俗”不背离“温柔敦厚”的诗教原则,不是破坏性的,而是建设性的。
  如《晨练后购早点未果》:

其一
  荆城今日无糕点,食品卫生迎省检。
  开水一杯聊腹饥,换来公仆又加冕。
  其二
  衙门之宝世之怪,评比检查活受害。
  不信深圳崛起时,一年数度锦标赛。

这两首绝句讽刺了“荆城”为了迎接省级食品卫生检查,限制早点经营的怪事。前一首是刺具体的事——没地方吃早点,这是对现象的描述;后一首批评了检查评比这种“衙门作风”,是透过现象看本质,以日韩来作对比,一针见血地指出“评比检查”这一“衙门之宝”,因其落于形式主义的怪圈,不仅害民,甚或会对国家建设带来不良后果。这组绝句在语言方面依旧浅显明了,这不仅是刘老师诗词语言的特色,也反映了我们这个时代在政治上的宽容与开明,诗人不必担心因文获罪,敢于直抒胸臆。这样起到杂文作用的“嫉俗”之诗,在《陔馀丛稿》中还有许多,如思考浙江东阳本色控股集团董事长吴英非法集资案的《“本色神话”之破灭》,如描写擦鞋郎而折射某些公仆“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现象的《都市擦鞋郎》,如同情橘农因灾而艰难谋生的《游湖登岛采橘见闻录》等等,“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裨补时阙”(白居易《与元九书》)。

其实“诵时”也好,“嫉俗”也罢,在刘老师的诗词作品中并不可阴阳割昏晓,一刀两断,因为其间都有一颗“真心”在跳动,所有的文字都“非伪态”,这,也许才是我们应该真正重视并学习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