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与爱情的艺术诠释
(2023-01-26 08:38:41)婚姻与爱情的艺术诠释
——读严官金短篇小说《一世一生一份情》
严官金短篇小说《一世一生一份情》首发在《当代老年》杂志2021年第11、12期上,后被收录进作者文集《芽苗》(湖北人民出版社2022年7月第1版)中。小说以江汉平原与鄂北岗地接壤的白鹅村为背景,展现女主人公英子与男主人公牛子的爱情故事,情节跌宕起伏,人物形象鲜明,时代主题强烈,很值得一读。
英子与牛子出生在上世纪的“三年困难”时期,英子比牛子小两岁。他们同在白鹤村民办小学上学,同来同往,亲如兄妹。牛子为了陪伴英子上学,放弃了上公社中心完小读书的机会。英子小学毕业后辍学务农,牛子毕业后升入公社农业中学,毕业后回到队里当上了农技员。已不再是懵懂少年的英子牛子,情窦初开,有了更多的接触机会与好感。而英子的以身相许则是在牛子的一次英雄救美之后。那年蒸汽催芽温室失火,门框倒塌,英子被困,牛子不顾一切冲进火海,抱出烟呛晕倒的英子,英子视牛子为救命恩人,从此暗自定下非牛子不嫁的心愿。
故事的第一个转折是另一位男主人公银锁的出现。银锁的生父是生产大队副大队长,在水利施工事故中丧生。银锁年幼,大队书记大树收为养子并抚养成人,中学毕业后回乡当上民办教师。银锁欣赏英子活泼开朗的性格,心仪已久。英子也知道银锁的人品才貌、知识职业不比牛子差,但自己的心扉已向牛子打开。英子父母与大树家关系也好,觉得银锁与英子很般配,支书的面子也得给,于是替英子做主,应承下了这门亲事。
对这件事,小说有一段生动的描写,揭示了英子的内心世界。“没有人理解英子。尽管英子千不甘、万不愿,心滴血、泪洗面,婚期还是定下来了。而英子内心的秘密,也就越来越失去了说出来的机会……英子不甘心,彻夜难眠,左思右想,激愤中,突然冒出一个极其大胆的想法。这个想法一冒头,开始把自己吓了一跳。随后却变得越来越坚定。最后成为一个义无反顾的决定。”
故事的第二个转折是英子与牛子的幽会。婚前一个晚上,英子找到牛子。两人激动悲伤,痛断肝肠。当英子说出要把处女之身献给心爱人时,牛子起初是惊讶,是退缩,但最终紧紧相拥,直到东方发白。至此,英子与传统婚姻观念抗争、对爱情忠贞不渝的性格霍然凸现。
故事的第三个转折是英子与银锁举行婚礼后,一连几夜英子和衣而睡,拒绝与银锁同房。银锁为此伤心,为此愤怒,只得搬到学校去住。几个月后英子身孕出怀,她做好了承受一切、等待银锁爆发的准备。银锁明白就里后,羞愤恼恨至极,掀桌子、砸水瓶。接下来的一段人物心理描写破解了他内心转变的过程:“打人一顿,改变不了既成事实……英子嫁过来,是不情不愿被勉强的,我们家有错在先。爱,强求不来。不如选择放弃,成全别人,解脱自己。想通了,就释然了。”小说对银锁着笔不多,但就这寥寥数笔,一个胸襟宽广、大度宽容的男青年形象站立起来。随着孩子的出生,银锁与英子的相互忍让,两人和睦相处,长辈们悬着的心也放下来。
故事的第四个转折是在实行改革开放之后。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农村实行联产承包,集贸市场放开搞活,人员交流频繁,人们视野开阔了,思想解放了,传统观念也随之发生变化。银锁英子见时机成熟,便公开了他们保守多年的秘密,并且做出离婚的决定。对这始料未及的坊间奇闻,人们反映如何?小说采取广角扫描的方式做出了回答:“人们恍然大悟,明白了,理解了,更容易接受,毕竟谁也不愿意看到悲剧续演。后生们感叹英子的纯情忠贞,赞扬银锁的大度包容,为他们的决定叫好。老人们也惭愧当时简单武断的做法,伤害了两个好青年,深怀歉疚。”这是对英子抗拒包办婚姻的认可,是对树立农村新婚俗的支持,更是对改革开放后人们思想观念发生巨大转变的讴歌。
故事以英子重新回到牛子身边、银锁考上公办教师并与同校一名英语教师结为连理组建家庭圆满收场,圆了那句“有情人终成眷属”的良好吉言。
小说以空行标出结构层次。第一部分描写老年英子在田间劳作场景,第二部分采取倒叙手法写英子牛子的童年生活。第三部分返回到英子田间劳作场景,交代老年牛子患上阿尔兹海默症,英子朝夕相伴,照顾陪伴。第四五部分接着第二部分追叙英子牛子爱情故事的四个转折。第六个部分补叙牛子与英子勤劳致富的经历。他们承包几十亩水田,当起养殖大户,建起四合院的瓦房,然后办猪场,包鱼塘,栽果树,共一双儿女读书。牛子老了,病了,英子相依相守。这段补叙不但完善了牛子勤劳朴实的人物性格,而且使英子坚贞执着的人物形象也更加丰满。
小说结尾部分有几段议论直指时弊,令人警觉。第一段是:“现在的年轻人,办喜事崇尚西式洋把式,整个不中不西的婚礼誓词:无论贫穷与富贵,无论疾病与健康,无论逆境与顺境,你都要对他(她)忠贞不渝,不弃不离,直至生命尽头。你愿意吗?”第二段是:“这些虚头八脑的套话,说了也不一定算数。起个誓,要真能管用,如今的离婚率还会那么高吗?!”
小说作者严官金是长期在省府供职的荆门籍退休干部。这篇小说其实也就折射出荆门农村从“三年困难”时期到人民公社化、再到改革开放近半个世纪以来社会经济、民风民俗翻天覆地的变化。作为从政多年与公文打交道的老干部竟然能以小说的形式反映地方发展史,无论从故事情节敷衍、人物形象的塑造、结构布局的谋划都可圈可点。笔者为之感佩,很乐意写出这篇读后感,推荐给广大读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