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珠海石溪摩崖石刻鉴赏

(2019-08-20 16:34:10)


珠海石溪摩崖石刻鉴赏

                  

石溪很早以前的地名叫水门,因溪水跌落处有两块圆石,形似门扉,故而得名。这里地处凤凰山南麓,清代书法家、诗家鲍俊曾隐居于此 。水门左边一块圆石上镌刻有鲍俊书写的“石溪”二字,从此就有了这个新的名儿。

鲍俊(1797—1851)是清道光年间进士,慕王羲之兰亭雅聚之举,筑“亦兰亭”,邀岭南名士吟诗作对,泼墨挥毫,勒石其间,至今存墨迹三十余处。笔者游览时拍摄下多帧照片,辨认赏析,受益匪浅。现撷取部分略作点评,推荐给读者分享。

 先看鲍俊《鹅》这首古绝:

名署亦兰亭,谁作兰亭记?

敢说撰戢竿,止学古鹅字。

这首诗左侧,镌刻着一个1米见方的“鹅”字,笔画流畅,遒劲有力,有 “一笔鹅”之称,被称为岭南奇书。诗中 “撰戢竿”一语,是言把竹子捆绑起来做成笔用来书写大字。后面两句的大概意思是说:岂能用这种特制的大笔,只是学写出一个“鹅”字吗?何等的自富与自豪!果真如此,鲍俊擅长擘窠大字,在石溪摩崖上镌刻的“莲岛”、“石溪”等大字,都是他的杰作。

再看看亦兰亭聚会时林谦等人的诗作吧。

林谦

兰亭遇右军,风流及泉石。

福地待人开,信乎今犹昔。

鲍庆春

兰亭作自右军先,今亦兰亭仿古贤。

天荐名山留柱石,人来幽洞听琴泉。

烟霞共赏胸怀畅,辞赋多歆翰墨传。

景物旷观开眼界,应知福地有神仙。

侯植芳

万古此灵窟,仙人秘不开。

名山今有主,辟做小蓬莱。

吴元善

松参石洞窈而深,流水潺湲自古今。

千百年来无隐者,山灵水秘待知音。

 据有关资料记载,建造亦兰亭大约在公元1835年前后。岭南一群文人雅士相聚于此,仿效兰亭盛会,传承文化脉络,实在难能可贵。林谦是这次亦兰亭聚会的组织者之一,他热心韵事,与鲍俊一拍即合,诗句透露出对开辟“福地”、追慕古贤的满志踌躇。

吴元善的“山灵水秘待知音”一句,道出了风物与文人之间默契配合、相辅相成的微妙关系,也就应了郁达夫那句“江山也要文人捧 ”。试想如果没有鲍俊们的吟诗唱和、挥毫泼墨、摩崖勒石,说不定水门依然淹没在荒谷枯溪之中。

 离亦兰亭不远处的惜字社遗址还在,断壁残垣上满布了青苔。这里我们又发现了多帧摩崖石刻,有五言的:

吴良通

古树蟠幽洞,清流嗽石溪。

红尘飞不到,眼底白云低。

吴海俊

才到清溪里,飘然意欲仙

巢松千岁鹤,呼我伴云眠。

鲍梁

泉眼无秋冬,滴沥自来去。

欲究水之源,岩髙不知处。

邓芝田

曲径通幽洞,山花引我来。

香从山外得,花向洞中开。

怪石撑红树,飞泉罥绿台。

仙乡何处觅,即此是蓬莱。

邓芝田这首五律,可谓集石溪风光之大成:径洞山石,树泉人(我)台,样样俱全,结句以“仙乡”“蓬莱”作喻,把如梦似画的意境推到了极致。

有七言的:

陈国光

悬崖古洞辟何年?不到罗浮骨亦仙。

看去好山如读画,印来明月是流川。

天成此地楼台影,我悟今生水石缘。

小径吟身行恐尽,白云高处倚琴眠。

郑明礼

闲来蹑屐陟层巅,尽日扳藤兴邈然。

似我行藏怀水石,几人觞咏契鱼鸢。

北连凤岭云归岫,东望狸洲浪拍天。

矫首游观多胜概,山光月色接濂泉。

吴汝龙

峭壁巍峨接紫薇,片岩泉雨喷珠玑。

云台层叠东西岭,石洞平开左右扉。

几度迎风来燕舞,半空溅雪若龙飞。

闲游便颂沧浪咏,坐对川流悟道机。

佚名

亭绕清溪树绕山,罗浮宛在即离间。

尘心恒是随流水,坐对东溟月一湾。

这些诗作格律严谨,对仗工整,意境深邃,语言生动,读起来朗朗上口。笔者从每首中撷取一联,试做点评。

陈诗“看去好山如读画,印来明月是流川”,“印来明月”乃飞来之笔,生动传情,令人遐想联翩。

郑诗“北连凤岭云归岫,东望狸洲浪拍天”,凤岭,凤凰山。狸洲,野狸岛。仅14个字就把石溪方位、珠海景物一览无余,笔力之纵横捭阖可见一斑。

吴诗“云台层叠东西岭,石洞平开左右扉”,虚实相间,想象奇特,堪称一绝。

佚名“尘心恒是随流水,坐对东溟月一湾”,畅抒随遇而安、心无旁骛心境,此情此景,令读者沉浸其中,谁能说读诗不是一种艺术上的享受、心灵上的升华!

绝壁顶端有“古壁石”三字,从右至左横书,须抬头仰视,但清晰可见。据导游介绍这是景点中最为珍贵、最有价值的镌刻,相传由北宋大书法家米芾书写后从湖北辗转送来。字迹飘逸秀丽,放荡不羁,确有米芾遗风。诸如此类的擘窠大字,还有“石溪”“砥柱”“琴泉”“旷观”等等,帧帧端庄,气势磅礴,笔力雄健,给人以美的享受。斜倚凉亭栏杆,遥望“琴泉”二字,倾听潺潺流水,真能把人们带进了音乐殿堂。再拾级而上,攀登崖顶,欣赏“旷观”两字,群山如黛,高楼如栉,不觉心旷神怡。景区内摩岩石刻多以行书为主,楷书和隶书也不少见,相得益彰,琳琅满目,真是一笔难得的文化遗产。

改革开放以后,为传承古贤遗风,今人刈荒草,铺石阶,护泉井,还莲塘,立碑柱,重修亦兰亭,将其打造成为城市后花园。2002年广东省人民政府把珠海石溪石刻列入了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古人今人的夙愿终于得以偿还。

 载广州《诗词》报2019年8月15日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